遊戲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研究範疇

概念 建模 探索 問題 發現 創造 情境 全球化 遊戲 戲劇 判斷與決策 謎題頓悟、專家化 結構化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遊戲>>學習資源

MIT教育學程案例 兒童遊戲教科書目錄內容分析 遊戲書單

 


 

  • 遊戲的意義與真實

    *****張偉浚   東海大學/哲學系/91/碩士/91THU00259006
    遊戲的意義與真實

     

  • 遊戲語意演進與變異史觀

     

    • game

      牛津英文字典記載的遊戲一詞用法共有55種名詞、7種動詞、與4種形容詞。

       

      • 55種名詞

        將字源出處的使用區分出時空背景,可以概約地說遊戲字詞用法的演化出現的變異如下:

      (1)十一世紀的「遊戲能指歡笑」;

      (2)十三世紀的「遊戲能指比賽」,歡樂的產生是比賽本質的轉換,而追逐殺戮的快感也在此時被提出;

      (3)十五世紀的「遊戲能指受喪失威脅的報復」,遊戲未必有時間限制,主要在取得地位優勢,如何定勝負成為重要議題;

      (4)十七世紀的「遊戲能指具行動力與戰鬥力的略謀」;

      (5)十九世紀的「遊戲能指投擲金錢時間與策略」。

       

      • 7種動詞:

        (1)玩耍、炫耀、說笑話、使發笑

        (2)嘲弄

        (3)發笑、喜歡、給予樂趣

        (4)我喜歡或我高興

        (5)嘲笑

        (6)投注在機會對獎、賭注、與賭博

        (7)透過賭博完全投擲金錢與時間。

       

       

      • 4種形容詞:

      (1)形容遊戲的動物或人的行動與屬性具有雄鬥雞的精神、生氣勃勃、富有勇氣、勇於戰鬥。

      (2)形容有精神或意志去從事冒險的事。

      (3)形容死亡遊戲,剛毅地遇見死亡; 持續維護某人的精神和耐力。

      (4)形容手臂或武裝。

       

    • Play

      (一)早期用法為專指「特殊的娛樂、轉化、遊戲(a game)、運動」,今日已罕見

      (二)725年的早先用法也專指「活體動作,身體或肢體輕快有力的行動,操刀,跳舞,飛躍,游泳,拍手等等。」

      (三)牛津英文字典記載的玩(play)一詞用法共有12 種名詞、與39 種動詞,未見有形容詞用法。

       

      • 12種名詞:

        (1)實體動作

        (2)光與顏色的轉折

        (3)防衛佔領事物上得到鍛煉與實踐

        (4)迅速產生想法或變動

        (5)展示利益

        (6)透過休閒轉換而來的鍛煉與行動;早先用詞有時指涉壞感覺,如狠毒或放蕩縱容, 陶醉。

        (7)演奏;調戲;性縱容。

        (8)對詞表達一語雙關的意思或製造幽默。

        (9)休假待工

        (10)戲中戲

        (11)文藝構成的對話形式與適應、表現;階段性的適當行爲、服裝, 和風景;真正事件的模仿; 一個劇烈的片斷, 戲曲。

        (12)演奏留聲機紀錄行動。

     

    • 39種動詞:(待補)

 

  • 遊戲的說法

     

    • 遊戲是機運、力量、認同、膚淺、進步、想像、自我

    美國,Brain Sutton-Smith(約1940-至今,美國賓州大學任教二十年退休)為兒童發展之教育學者,研究兒童玩具與玩耍樣態多年,使用玩(play)及遊戲(game)為字詞來論述遊戲,將遊戲區分為機運、力量、認同、與膚淺的古代說法,以及進步、想像、自我的現代說法,共七種意義(引自方永泉,2003)。

     

    • 遊戲是一種衝動 (Game as Impulsive)

     

    德國,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處在工業革命後的十八世紀,其審美價值為自由,而不是秩序。他的遊戲理論視人有三種衝動:感性衝動、理性衝動、與遊戲衝動。而遊戲衝動調合了感性衝動與理性衝動,使人調合了:接受、創造、變化、恆定、感性、理性,獲得平衡。他也為遊戲立下名言:

    「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之上的人,人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人才完全是人」。

     

    • 遊戲是一種衝突 (Game as Conflicts)

    來源:http://www.erasmatazz.com/library/ JCGD_Volume_4/DefinitionGame.html

     

    • 遊戲是一種審美 (Game as Aesthetics)

     

    席勒等人說過,藝術就是遊戲,審美的遊戲,中國古代也講:“戲者,戲也。

     

     

    • 遊戲是一種自我內化 (Game as self-regulation)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戰國時期),生於戰亂苛稅重刑的年代。是中國人研究遊戲概念的代表,出自其逍遙遊古代經典。莊子的遊戲,不是美學,而是從自然與心靈論人的存有。因此,莊子論述一種遊戲,在空間界限的規則與秩序下,在遊戲與覺悟相應之中,人自然地愈來愈走向內在做無限的深化,達到消解了固執的與知見的妄為主體,至真實感受遊戲(引自林維焄,民84)

 

  • 遊戲的分類

    • 硬式分類

      • 裝置類型

        • 大型電玩、電視遊樂器、電腦遊戲、行動遊戲

       

    • 軟式分類法

      • 劇本類型

        • 角色扮演、策略、益智、冒險、模擬、射擊、動作、競速、格鬥、養成、與教學等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