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研究範疇
張慧君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95(修主修金) 下載
前言 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這項藝術表演,長久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甚至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有人說戲劇的發展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到底人類在什麼時候開始有戲劇或類似戲劇的活動呢?戲劇的類型有哪些呢?組成戲劇的要素又是什麼呢?戲劇是怎樣子融入教裡面的呢?將一一呈現介紹給大家認識。
壹、什麼是戲劇? 一、戲劇的定義 非正式戲劇一詞含有輕鬆、自然隨興的意義。劇本可有可無。在戲劇化的互動環境中,參與者藉著動作、言語及情緒表現來表達自己。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戲劇(drama)一詞的基本定義,往往和別的名詞混淆,例如:劇場(Theatre)、表演(Performace)等。就戲劇、劇場、表演三個名詞所包含的範圍大小比較,三者是呈逐漸擴大的關係,也就是戲劇小於劇場,劇場小於表演。 戲劇指的是供演出,特別強調舞臺上的語言,並且有明確作者(劇作家)的文本,是屬於文學領域的創作,也就是一般中文所說的“話劇”,而劇場則是在舞臺上關於文本以外的一切,包括燈光、音響、動作等綜合性的藝術呈現,而表演則是更不只局限於舞臺上,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互動,都可以視為是表演。 而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是沒有西方名詞中所謂的“戲劇”,也就是話劇的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歌劇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二、中、西戲劇的源起 戲劇的起源有多種假說,主要認為可能起源於:1.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2.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于古希臘城邦的酒神(蒂厄尼索斯)崇拜儀式。由於自然力量不可預測,古人往往會視之為令人畏懼,有人會希望以各種方式試圖去控制或影響它們,漸漸形成了儀典。而有關的神話故事亦流傳下來,並為戲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原始儀典中,音樂、舞蹈、化妝、面具服裝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都是形成戲劇的重要元素。主持儀典的祭司,在儀式的進行中﹐往往穿戴特殊的服飾﹐運用不同的聲調﹐身體動作也都異於平時﹐極富象徵意義。祭司與群眾之間的對立狀態,漸漸形成了「行動區」與「觀眾席」的明顯分界。這就是劇場的雛型:有表演者,有觀眾,壁壘分明。等到人類民智開化,能夠從儀典中把戲劇元素自宗教活動中獨立出來,就形成了今天的戲劇。 就中國,嚴格定義來說,沒有“話劇”的戲劇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沒有很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並且在元代時以大都為中心,以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清朝的昆曲(稱“雅”)成為皇宮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則稱“花”,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三、戲劇(文本)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戲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種類: Ω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Ω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 Ω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等; Ω按戲劇衝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 Ω悲劇:衝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Ω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Ω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貳、戲劇的構成要素 一、故事與情節 (Story and Plot) 一齣戲基本上應該是一個有機體,也就是說構成它的事件(Events)之間有必然的組織上的關係。每一齣戲都會告訴我們一個「故事」(story),不過在戲劇和小說中,這個「故事」通常都是經過劇作家和小說家「將事刻意安排」的結果,我們稱這個「刻意安排後的結果」做「情節」(Plot)。「故事」是依「事件」發生先後的記述,「情節」則是作家依事件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安排後的呈現。 二、人物與人物的塑造 (Character and Characterization) 通常我們叫戲劇、小說、童話、寓言、卡通中的人類、動物、怪物、外星人等等會說話、做事的「行動者」為「人物」(Character),不管他們是不是人類。 而戲劇家或小說家用來呈現一個人物的方法叫做「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他們和歷史學家做法不同。歷史學家常常會「直接告訴」(Telling)我們,例如說:岳飛是一個「忠臣」,秦檜是一個「奸臣」。可是戲劇家或小說家不會直接說明一個人物的好、壞、善、惡,他們只是「呈現」(Showing)給我們看這個人物「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這樣做或那樣做」…,讓我們(觀眾/讀者)自已去根據人物的「言行」(Action,一般譯為「動作」或「行動」)來認定或判別他們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是喜劇人物、還是悲劇眷,是英雄、還是狗熊。也即是說:戲劇家是藉人物的言、行告訴我們一個人物的品性、思想、道德觀、待人接物的態度、處世的哲學等。 三、人物的行動(言、行)與動機 (Action and Motivation) 所謂「行動」或「動作」包括一個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簡單地應該就是我們說的「言、行」。例如一個人如果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我們根本無法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而所謂「動機」(Motivation)就是「行動」的起因。例如訝門肚子餓了要吃東西。要吃東西便要去找東西來吃,那就是一種「行動」;「肚子餓了」是促使我們去「找東西吃」的原因,便是「動機」。 四、人物的衝突 (Conflict) 常有人說:「無衝突即無戲劇」(No conflict, no drama)。什麼叫「衝突」呢?簡單地說,衝突就是兩個力量、意向、或行動的對立。 在戲劇中的衝突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人與命運或環境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個人的自我衝突。這三類衝突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同時存在。 五、人物的語言 (Language) 語言可分兩方面:在編寫戲本或閱讀劇本時,我們用的是「文用語言」,但是在演出時,演員們除了把文用語言「說出來」外,還有很重要的「肢體語言」。其實,在劇場中佈景、服裝、燈光、音樂/音效等雖然沒有肢體語言那樣富有「表情」、「表意」的力量,也都是語言。 六、景觀/佈景 (Spectacle, Scenery) 在劇本中劇作家用文字來「寫景」,在演出時有二度空間的景片或畫景、或三度空間的實景,都可以叫做景觀(Spectacle)或佈景(Scenery)。
參、戲劇的基本目的和功能 戲劇的功能有二,即是娛樂和教育,也就是戲劇的目的。在古代的社會中,戲劇的教育的目的可能超過它的娛樂的功能;而在西方古典戲劇也多有宣揚道德的目的。在二十世紀極力主張戲劇要使觀眾去思考的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也在他<論實驗劇場>(“On Experimental Theatre”)一文內說:「戲劇必須引導觀眾去思考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應先有娛樂的功能。」換句話說:娛樂是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方法,教育是創作的目的,優利的作品須二者兼具,尤其在劇場中,因為觀眾雖然也希望從戲中得到點什麼具有教育性的東西,但通常觀眾會去看戲主要目的是想娛樂。亞里斯多德說:「戲劇是人類行為的模仿。」我們中國人說:「戲如人生。」如果把這兩種說法合在一起,我們也可以說:「戲劇是我們生活經驗的模仿。」戲劇的模仿含有娛樂和(或)教育觀眾的目的與功能;但戲劇不是「複製」式的模仿。戲劇家努力在情節的安排上和人物的塑造上,細心設計,使作品能夠有引人入勝的趣味和說服力,使觀眾喜愛、接受。也可以說:即使一齣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為了宣傳,也必須包上富有娛樂性的糖衣;否則,觀眾是不會去嚐它,這樣子一來教育或宣傳的功能便無從發揮了。 肆、戲劇的應用 一、戲劇欣賞包含了情節、人物、戲劇行動、戲劇語言。 二、戲劇製作包括製作人、製作群、行政群。 三、兒童劇場(Children’s Theater):1903年「紐約兒教育戲場」(Children’s Educational Theater in New York)首演《暴風雨》揭開了本世紀兒童劇場的序幕。是主事者愛麗絲.霍茲(Alice Winnie Herts)為社區內之俄裔移民兒童所演出的英文劇。該劇除了娛樂外,還達到了介紹美語、及美國文化、實施社會福利、社區動員等多重目的。 一世紀來,世界各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型態各不相同:美國最擅長以大型兒童劇團借或各區域文化中心或大型表演場所定期公演;英國以劇團到校巡迴演出「教育劇坊」最為普遍;俄羅斯共和國曾以各大城之兒童劇院及附屬劇團的模式聞名世界。各國發展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教育目標、教育政策和整體經濟。此處的兒童定義取其廣義的解釋,即未成年者,包括兒童(4∼12歲),少年(13∼15歲)及青少年(15∼18歲)。而兒童劇場是以兒童為純觀眾。 四、教育劇場(Educational Theater) 與兒童劇場相較之下,教育戲場在兒童與青少年的學習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它是兩種戲劇活動型式的統稱,一是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二是教育劇坊(Theater-in-Education)。 (一)兩者的共通性 1.都是在學校的教室中進行。 2.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誘導」或「引導」,而不是「教導」學生。 3.內容似於一般教學程序,也就是多單元系列,且都有教學目標;是連續性和進階性的。 4.注重學習過程而非結果,換句話說,學習行為是在戲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的。 5.偏重戲劇之教育功能而非娛樂功能。也就是說,戲劇成為學習的一種工具。 6.活動結束後,都有問答及檢討時段,以檢視學生所學習到的內容、目標達成率、個別感受及反應等…。 (二)兩者的不同處 1教育戲劇是老師在活動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並掌控活動的進行。而劇坊則是由多位劇團演員兼教師資格或有戲劇教學經驗者分組主持的。 2.教育戲劇的學生應全數全程參與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按步就班,選擇一中心主題,集體創作一段或數段情境,包含動作、對白、衝突及解決衝突之方法,並串連成完整的劇情,所需時間較長。而劇坊則是由演員/教師先演預先製作好的一段戲,在邀請學生參與特定的項目或片段,整個活動可在控制的時間中結束。 3.教育戲劇在活動結束後多半會報成某種結局或結論,也就是完整的一齣戲。但教育劇坊則多半是開放式結局,也就是只提供多種結局的可能性及結果,而不做明確的選擇;亦即一齣沒有結局的戲 (三)教育戲場常用技巧 1.教育戲劇及教育劇坊通用技巧: a.角色扮演(Role-Play):參與的學生選擇劇中某角色,說定其個性特徵及在劇情發展中的功能。 b.教師角色扮演(Teacher-in-Role):老師擔任活動中的某個角色,以助於情境的引導並藉此掌控整個戲劇教學活動。例如模擬一群學生為公司裡的會計部門,由老師扮演老板,並提出一些問題,或是告訴員工他要看財務報表,請會計部門的職員拿報表來,但因為事情來得太突然,到底該怎麼辦?請所有的同學來說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c.提示(Side-Coaching):教師為了鼓勵或協助學生,以引導者身分用口頭建議、暗示或詢問等方式誘導扮演者進入角色、思考、並表達,以加速劇情的發展。 d.分組(Parallel Work):同時段內將學生分組,如2人、3人、4人一組等,執行相同或不同任務,以充分利用時間並增加練習機會。 e.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沒有劇本的角色扮演,由老師提供情境,同學依照生活經驗或想像力去扮演,好像自己真的身歷其境,即興創作劇情及扮演。 f.集體畫圖(Collective Drawing):為表達群體合成的意念或思想,參與者共同完成一幅圖或文字說明。 g.定格畫面(Still-Image):運用肢體停止的姿勢,以展現整體想表達的一刻。例如要表達驚訝的情緒,分小組進行,同學可以先討論什麼情況會發生驚訝的表情﹙如中頭彩﹚,請每一小組作整體的靜止定格的情景畫面。 2.教育劇坊專用技巧: a.角色互換(Role-Exchange):甲、乙兩角色的扮演人互換角色,以體會對方的思考模式、心情及難處。 b.坐針氈(Hot-Seating):故事中的角色,坐在同學前面,接受大家的質詢有關角色的各種相關問題,亦可藉此活動探索這角色的內心世界。就像大老板質問行銷部總經理,以得公司的銷售狀況是好是壞。 c.論譠劇場(Forum-Theater):一齣戲在演出的過程中,可以設定在某個轉折點或衝突點停止,詢問觀眾的意見和想法,再由演員演出,嘗試各種可能性。例如扮演董事長和股東們之間的爭吵,在某一時間點台下觀眾可以喊停,或老師設計停止,問同學如何解決會更好,並請同學上台扮演其中一角,企圖解決問題。 五、戲劇在教學上的應用(以中小學為例) (一)初階創作性戲劇活動教案之設計步驟與方法 Ω遊戲暖身: 遊戲須與教學目標配合 Ω主活動I :小活動 Ω主活動II :大活動 Ω分享與討論: 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 (二)進階的創作性戲劇活動教案之設計步驟與方法 Ω遊戲暖身: 遊戲須與教學目標配合 Ω建立故事內容:人、時、事、地 Ω進行討論:分組進行 Ω呈現與欣賞:各組呈現 Ω分享與討論: 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 (三)範例: 教育戲劇教學法於音樂教學之應用 *初階教案示範:(四年級) (40分鐘) 教學目標:引導孩子探討及發現音樂與生活情境的連結 1.遊戲暖身:『 木頭人 』 (5分鐘) 2.主活動I :『 一、二、三,照 !』 (10分鐘) 3.主活動II :『 到底發生什麼事 ?』 (15分鐘) 4.分享與討論:「你們有沒有在生活中發生過你覺得可以用這個音樂當作背景音樂的事情呢?為什麼呢?」 (5分鐘) 教育戲劇教學法於視覺藝術教學之應用 *初階教案示範:(四年級) (40分鐘) 教學目標:引導孩子探討及發現顏色冷暖色系之分別 1.遊戲暖身 :『藍紅燈 』 (5分鐘) 2.主活動I :『 彩虹心情動一動 』 (10分鐘) 3.主活動II :『 顏色的故事 』 (15分鐘) 4.分享與討論:你覺得自己生氣的(高興的、難過的、很熱的、很冷的)時候可以用什麼顏色來代表?為什麼呢?」 (5分鐘) 教育戲劇教學法作為三科統整教學之應用 *進階教案示範:(四年級) (80分鐘) 教學目標:引導孩子探討及發現音樂、冷暖色系與生活情境的連結 1.遊戲暖身:『藍紅燈』 (15分鐘) 2.建立故事內容:『 藍村人與紅村人的故事 』 (10分鐘) 3.進行討論:(將學生分為五人一組,各自創作一個她們認為可以代表藍色和紅色的音樂,或一連串的聲音) (10分鐘) 4.呈現與欣賞:(各組輪流呈現與分享) (30分鐘) 5.分享與討論:「生活中,你覺得可以用藍色(紅色)代表你的心情的事件有哪些?為什麼呢?」 「你覺得,當你生氣的(高興的、難過的、很熱的、很冷的)時候可以用什麼音樂(曲子或歌曲)來當你的背景音樂?為什麼呢?」
伍、實例 一、以以紅樓夢導入經濟學為例
一部古典名著《紅樓夢》,文學家從中讀出的是愛情的永恆、興亡的規律﹔藝術家從中讀出的是優美的詩詞、五顏六色的服飾﹔而有人從《紅樓夢》研究經濟學,但是《紅樓夢》並不是一部經濟學著作。賈府不過是一個經濟單位,愛情也好,斗爭也好,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賈府的繁華是以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的,賈府的衰落是經濟轉型失敗的結果。一部《紅樓夢》也折射出了今天所說的轉型經濟學的許多道理。 清人曹雪芹的紅樓夢描繪榮、寧兩府由興盛到衰亡的演變過程,內容包括大量豐富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詩詞、天文地理、造景、醫學乃至於民風民俗的考據與引用,此處欲專注介紹書中有關「經濟」的辯論與爭執。 當時,連官爵都可以捐錢買官(當工作需要花錢去取得時,表示該工作的「薪資價格為負值,成為經濟學中將價格與數量假設為正值的例外」,如果就工作的長期收入來看,則所付出的捐官價款成為獲得該工作的成本,長期而言,若所得終能大於所付出的代價,仍不失為合理的行為。此可解釋某些職位的取得,必須送出金額極大的紅包的道理。據云外勞為得到仲介的工作機會必須付出的仲介費用可能高達他在台工作所得十個月的薪資。即使長期所得無法與所捐之款項相提並論,但其附帶的榮譽,仍是有些人願意捐款以獲得家長會等義務職位的理由。 以人情世故言,書中兩位女主角的主張代表了實務通達、鼓舞八股的寶釵與性靈虛幻、不食人間煙火的黛玉,面對當權者的賈母、賈政、王夫人與熙鳳等,終究要屈就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全書自始即註定了傳誦千年不墜的愛情悲歌。黛玉葬花、妙玉孤傲自賞、櫳翠庵乞臘梅,本即非人間情事;寶釵之勸進科考、襲人之識大體、甄寶玉之改學經濟學問、賈蘭亦學了一派酸論(賈寶玉則罵甄寶玉變成了祿蟲)等世俗,使虛幻與現實成為明顯地對照。最終寶玉中了科考第七名,封為「文妙真人」,則為現實生活中的妥協,或虛幻理想世界中微小的瑕疵與遺憾。而王熙鳳衣錦還鄉,正是機關算盡的無奈。 終結榮、寧兩府的興衰,不也道盡一部黃粱夢醒的循環。美麗與哀愁,出世的虛幻與經世濟民之道,互相輝映,也註定經濟學徘徊於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輪迴。
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統整教案設計(以社會科為例)
三、戲劇融入教育(以台灣霹靂火為例)
電視節目既反映社會,同時也在形塑社會。 日前,霹劇的編劇自承此劇是「垃圾」,無異對熱臉貼冷屁股的霹迷們擺了一道。為什麼媒體可以製造垃圾、粗糙地誤用法律,卻又廣受觀眾歡迎?其實是看準了台灣觀眾的法律知識不足,對媒體高度倚賴。清楚反映出台灣教育體系內長期缺乏法律與媒體素養之培育,導致人民自主判斷力低,易被商業媒體操弄的現狀。因此,除了要求媒體在娛樂謀利之外,別忘了善盡「教育」之職,我們也希望教育體系內應加強提昇人民的司法與媒體素養,成為「上道」的觀眾,不致淪為入戲入迷又要忍受垃圾製造者嘲諷的收視率數字。
四、http://www.htps.tp.edu.tw/study/die/g1.htm ↑戲劇融入教學 大直與河堤的精采演出
*附錄 一、書單 1. http://www.indiana.edu/~econed/issues/v20_3/5.htm
2.Entrepreneurial
Economics: Bright Ideas from the Dismal Science by
Alexander Tabarrok
"Today, people have a rich set of investment options, ranging from low-risk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to high-risk growth stocks..." (more)
二、參考網址及書目
|
|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