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研究範疇

概念 建模 探索 問題 發現 創造 情境 全球化 遊戲 戲劇 判斷與決策 謎題頓悟、專家化 結構化


黃淑娟、林美純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管系95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教系講師

 

  • 創造
    1. 創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産物。人類的所有創造有四大共同的特點:

      ①創造的主體性

      ②創造的可控性

      ③創造的新穎性  

      ④創造的價值性

       

    2. 創造力,指主體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並發展起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主要是指能産生新設想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能産生新成果的創造性技能

 

  • 創造力的定義

台灣在教育學領域所談論的創造力著重於個人創造力測驗、創思教學原理原則、以及創造力活動設計,因此,陳龍安等人歸納十個創造力理論基礎:精神分析學派、完形心理學派、聯結論、知覺概念理論、人本心理學派、認知發展理論、心理計量理論、行為學派、互動理論、與綜合理論。

 就認知學派而言,創造力可分成五個認知的能力,層次由低而高分別為:敏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Sensitivity,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Elaboration),陳龍安認為「創造力是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流暢、獨創、精進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夠。」因此,陳龍安提出ATDE(Asking, Thinking, Doing, Evaluation)創意教學模式(陳龍安,民86)

 毛連塭等人(89)依據各學者對創造力定義的觀點歸納出八種主張:

  1. 主張創造力乃是能創新未曾有的事物

  2. 主張能夠具有創造性生活方式的能力就是創造力

  3. 主張創造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主張創造力就是在思考歷程中能有創造性事物的產出

  5. 主張創造力是一種創新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6. 主張創造是一種人格傾向,具有創造傾向者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效果

  7. 主張創造力是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合成新關係的能力

  8. 主張創造力是個人整體的綜合表現

 

  1. 詹志禹教授:當它被用來指稱人或歷程的時,宣稱「創造力」。當它被用來指稱產品或事物,則宣稱為「創新」或「創造性」。

  2. 強調智力結構和心理計量學者:創造力為一種發散式思考的能力,基本上可透過量表測量出創造力的量化分數,以顯示創造力的高低。

  3. 系統生態觀點:將創造力指涉創造者、創造過程及創造物,是個人依據原有欲求,運用原有記憶資料庫的知識與技能,轉換製作出新穎、獨特、具價值的裝置或系統。

  4. 創造力的表現是經專家評定為有創意的作品、反應或工作,創造產品(作品)的誕生必須至少有三個基本成份:領域有關的技能,創造力有關的技能,和工作動機。

  5. 訊息處理理論:認為創造力是心智訊息處理的連續辯證,是將所接受外來的訊息轉化為有意義的訊息之歷程,重視注意、意識和自我調整的後設認知作用。

  6. Maslow (1943):不是所有的創造力都是自我實現的,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是那些基礎需求已被滿足的人之自發性的表達。

  7. Carl Rogers (1954):創造力是被自我實現之性向所驅使,也就是欲滿足自我潛能的驅力。

  8. 佛洛伊德(1908/1959, 1915/1957):創造活動讓成人可以化解他們的衝突以及提供一個將情感灌注到幻想世界的機會。

  9. 天才與才華:R.J. Sternberg 認為智力是創造力的旁支(subset),創造力與智商沒有必然的相關。

  10. 脈絡觀點(Contextual approaches):創造力並非為個人特質,而是一種涉及個人、看門人(gatekeeper與文化的系統過程。 

  11. 實驗觀點(Experimental approaches):心理學者將創造力理解為一種心智過程。

  12. 生物學觀點(The biological approach):每個人都能具有創意思考,但沒有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是有創意的。

 

 

  • 創造力的視覺策略

 創造力有許多不同意涵,美國計算機科學領域從事視覺化研發和教學實踐多年,將視覺工具支援創造力的派典分成靈感主義(Inspirationalists)、結構主義(Structuralists)、與情境主義(Situationalists) (Shneiderman,2000)。

 靈感學派認為創造力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常常是運用直覺,在瞬間頓然發出「啊哈(Aha)我找到答案了(Eureka)」為註語的靈光乍現,而視覺化的目的在於藉由呈現關聯性激發察覺解決方案。

 結構學派則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創造的週期以理解問題、提出構想、實踐構想,當問題的解決方案尋獲時,那麼,最終的結果則在於評鑑該方案的強弱。結構學派偏好使用流程圖、數學模式、決策樹、結構方程模組等視覺化技術。因此,結構學派認為理解問題必須透過存取前人的作品。

 情境學派則強調創造力是新標準與新派典的產生,因此,進入特定領域作品,熟悉成規的語言符號、規則、與程序;然後,接近該領域學門的守門員,向他們傳播創作,至產生標準改變與派典轉移。情境學派偏好以社會關係網路地圖、領域學門黃頁等視覺化技術。因此,情境學派重視同儕與教師的影響力。

   表X  創造力的三個派典

項目

靈感學派Inspirationalism

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

情境學派Situationalism

代表

DeBono, 1973

Mayer, 1992;Polya, 1957

Csikszentmihalyi, 1993

思考的方法

與對象

直覺(Intuitive)

前人作品分析

網絡

創造的時機

以”啊哈!我找到答案了!”為註語的靈光乍現

假設獲得支持

標準改變、派典移轉

創造的週期

開始於問題形成,結束於評鑑與精緻

理解問題、提出構想書、實踐構想書、回顧

進入特定領域先前作品、諮詢學門守門員、對有興趣的成員傳輸創作

創造的增強

材枓、圖形

驟步清楚,有機會可回溯、可改變的探索

社會情境與智慧情境,任務挑戰、欲望激發、追求獎勵

創造的策略

腦力激盪、自由聯想、橫向思考、高山瀑布等遠行

問題解決的方法結構化的程度,如流程圖、決策樹、結構方程

領域學科成規的語言表徵規則與程序;領域學門守門員;領域創造力外顯的個人。

視覺技術

心智構圖軟體

試算表、模擬程式、學科軟體、決策軟體、數學模組等

社會關係網絡地圖、領域學門黃頁

適合的族群

資優生

視覺思考傾向者

實務社群

信念

創造力放射思考歷程是可教的

教導學習者對問題解決提出結構的方法,直到方案找到時,評估強弱

家庭、老師、同儕、督導的影響力

註:整理自Shneiderman2000.

 

  • 創造力測驗量表

在「RAT-like 測驗中的發散性思考分析」一文指出創造力量表的理論基礎:智力三維結構。在1967 年美國心理學家J. P. Guilford 提出「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 SOI)。按照此模型,人類智力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銘傳大學九十一學年度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

第一維: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

第二維: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性思考、收斂性思考和評估等五種。

第三維: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

 

RAT-like 測驗主要針對創造力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及精密性進行評價。

l l
l
l
  1. 流暢性(fluency):在短時間內能夠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的數量。
  2. 變通性(flexibility):能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
  3. 獨創性(originality):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獨出心裁的解決問題思路。
  4. 精密性(elaboration):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
     

 

  • 創造力 5P研究
    • Person (什麼樣的人具有創造力)
    • Product (什麼樣的產品展現創造力)
    • Process (什麼樣的歷程可以激發創造力)
    • Press /Place (什麼樣的壓力或散播可以感染創造力)
    • Persuasion (什麼樣的遊說可以增加創意接受度)

 

 

 

  • Guilford(1985)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待重構)

Guilford曾提出智力結構的教學模式,並依其結構設計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如圖2-1)。強調問題的解決,以記憶儲存(知識經驗)為基礎,問題解決的過程開始於環境和個體的資料對系統的輸入,經由「注意」以個人的知識對資料加以過濾選擇,再引起認知的運作,進而瞭解問題的存在及本質。接著進行擴散性思考,醞釀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透過聚斂性思考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時可能未經擴散性思考而直接以聚斂性思考解決問題,而在過程中如有任何部份產生反對觀點時,則必須靠評鑑的運作。

2-1 Guilford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圖

資料來源:陳龍安(民84)創造思考教學,101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書單
    1. 吳靜吉
      1. 吳靜吉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之趨勢。教育部:創造力政策白皮書。
      2.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1998)。創造力量簡介。中山大學技術創造力研討活動。
      3.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
    2. M. Csikzenmihaly
      1. Csikszentmihalyi, M.(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Y: HarperCollins.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
      2.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Y: Basic Books.陳秀娟譯。(民87)。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台北:天下文化。
      3.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張定綺譯。(民82)。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天下文化。
      4. Ciskszentmihalyi, M.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 view of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Ed.)(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25-339.
    3. R. J. Sternberg
      1.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Ten Tips Toward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 Feldman, D. H., Csikszentmihalyi, M., & Gardner, H. (1994). Changing the world --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p.167-172.
      2.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4. 當代理論
      1. H. Gardner的的多元智慧觀點探討創造力(Ga)
      2. M. Csikzenmihaly 的系統理論觀點來看創造力(Cs)
      3. R. J. Sternberg 的投資理論觀點來看創造力(St)
      4. T. M. Amabile 的社會心理學觀點來看創造力(A)
      5. D. K. Simonton.歷史計量學來看創造力(Si)
      6. Gruber演化的觀點來看創造力(Gr)
      7. Feldman發展的觀點來看創造力(F)
      8. Guilford Torrance擴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觀點來看創造力(Gu, T)
      9. 從行為主義與聯想觀點來看創造力(Skinner, Epstein, Mednick(AB)
      10. Peter Druker的創新與創業精神觀點來看創造力(Dr)
      11. De Bono水平思考的觀點來看創造力(De)
    5. 創造力貢獻的推動模式
      1. Sternberg, R. J., Kaufuman, J. C., & Pretz, J. E. (2002). The Creativity Conundrum: A propulsion Model of Kinds of Creative Contribution. NY: Psychology Press.
         
  • 後記:

    版上討論正在激烈的討論著:創造vs.發現vs.發明。巧齡找到了一篇不錯的文章,試著替大家解圍,看一看,想一想。想像,創造,發明,就如 Csikszentmihaly所指,只是一種心流的高峰經驗:

    「我對宇宙有一種天真的信任,那就是某種程度來說,所有的東西都有意義,而我們若試一下就能瞥見它!」--Mihaly Csikszentmihaly

    來源:全文見http://www.ncsi.gov.tw/e-paper/contents/special/10011.pdf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