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研究範疇

概念 建模 探索 問題 發現 創造 情境 全球化 遊戲 戲劇 判斷與決策 謎題頓悟、專家化 結構化


 

 

謝富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管系94級

一、定 

當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 Bruner),於1941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後,即努力貢獻於認知教學領域的研究。

 

布魯納認為:「所謂的發現(Discovery),就是調整本質的事實,改變與重組之後,獲得新的事實」。藉由發現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重組知織,透過直觀分析以獲得新知。

       

二、教學論點

      發現教學法是提供學生從教材情境探索中,發現知識真相的教學法。布魯納從他的教學理論中發現,學習是有跳躍性的可能,因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可以透過系統表徵不同的動作、影像和符號階段,來獲取知識的記憶、推理、想像和判斷的可能。

 

三、教學原則

(一)最佳經驗配合內在動機

        教師進行發現教學時應先瞭解學生學習的最佳經驗,最佳經驗是指學生學習需求的取向或問題解決的目的,內在動機是指學生的好奇、好勝、認同、互動和成就感等持續學習的動力。

(二)教材結構配合認知結構

      無論教材結構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能使結構之間有良好的關聯性,此關聯性能配合動作、影像和符號的認知表徵結構,以促使學生的發現能和真實世界的意像、訊息相結合。所以教材結構配合認知結構是使學生發現矛盾進行統一教學歷程中,發現屬於自己知識。

(三)教材轉譯配合呈現順序

      布魯納對此的主張為「螺旋課程」,即課程內容逐漸由簡入深、由廣縮小,層層上升像螺旋般的形狀。在發現教學歷程的設計如同螺旋課程理念,教材轉譯是指將教材轉變成學生可認知的動作、影像、符號表徵結構,呈現順序是指教材呈現的時間、邏輯、對象等順序。透過教材轉譯成學生可接受的知識基礎,再層層日深到新知的理解上。

 

(四)學習策略配合增強制約

      學生發現學習策略有直覺思考和分析思考等策略。直覺思考,亦即對客觀事物的細部尚未分明的情況下,對整個事物內隱的覺知,發現有時是一瞬間掌握某種訊息的抽離,有些視覺、聽覺、觸覺或嗅覺較敏感的人,直覺思考之後頗能見微知著。

      分析思考通常透過操作探究、對照比較和尋找矛盾等歷程的分析,才能將發現新知的「確定條件縮小範圍」、「複雜關係還原簡單關係」、「利用類推」、「著眼於相似關係」等技法。

     

四、發現教學法的設計方法

      發現教學法是教師能藉由提供的情境或結構,讓學生能從情境或結構中去直觀和分析思考發現新知的歷程。以下為發現教學法的設計方法:

 

(一)遊戲方法

          布魯納從動作表徵、影像表徵和符號表徵的認知發展主張,認為人類的認知成長是從孩童時期的習慣性行動,經由想像有關形象的自由行動,到轉化行動和行動到語言表達。認知發展對學生在直觀思考中來說是重要的,能發現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若學生能從遊戲中產生「有效能的驚奇」(effective surprise),那在創造性活動中要突破問題癥結越有其可能性。

          遊戲中的快樂氣氛可引發學生去追求勝利、成就的動力,學生可藉此發揮潛能,運用感官和思考去解決遊戲中的問題。

(二)實驗法

        布魯納相當強調直覺思考和分析思考的學習策略,認為發現是不可能「無緣無故」產生,必須經過感覺和知覺統合訊息處理後,才可能發現事實真相或公式定理。所以實驗法就是按步就班的步驟中去驗證「為什麼」和「如何做」的演繹推理和歸納分析思考。

(三)看圖說話法

        從影像表徵到符號表微的教學是最難讓學生理解的。當學生能從圖畫、照片、電影、課文、故事等教材中,以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正確表達符號意義,這表示他已具備符號認知能力。

 

() 情境模擬法

        是將問題化為實際情境,加以模擬各種可能的解決策略。可以採用書面式和多媒體的情境模擬。但受限於設備、課程情境分析、專業人材、經費等因素,所以大多是以書面式的情境設計為主。

 

五、發現教學法的教學步驟

      發現教學法是讓學生最後發現教學新知,而不是直接地告知答案。誠如Strike指出發現的四種狀態:知道結果(knowing that)、知道技巧(knowing how)、發現結果(discovering that)、發現技巧(discovering how),學生是由發現解決策略、活用組織、努力求解等歷程重組新知。

(一)引起動機

a.提出相關問題的正例和反例

       發現教學開始引起學生動機,可以使用正例和反例的舉例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誘因和好奇,指導學生對探索教材內容的注意。正例是指能包含所舉例子的所有特徵;反例反之。

b.語言轉譯成學生的真實世界

     舉出正例和反例之後,應該就正例和反例的特微,作出引導性的詮釋問題,指導學生發現特徵事實的探究方法。

(二)提供教材結構

      提供教材結構主要是讓學生嘗試由具體分類的結構,去發現教材與教材之間的關聯性。

(三)描繪豐富圖像

a.運用遊戲、實驗、看圖說話、情境模擬等方法

     學生從教師設計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情境中探索,將可擴展直覺思維為分析思維,由事實性觀察、記錄、比較、分析,逐漸躍升到抽象性的思考,問題的成因和結果,也將漸漸明朗推論各種可能答案。

b.鼓勵練習和想像

     描繪豐富的圖像應鼓勵學生多練習,從嘗試錯誤中去除不必要的刺激反應。

 

(四)鼓勵有組織推測

a.整理並發表練習和想像的圖像

     亦即朝勵學生從各個圖像的描繪整理,加上教師語言的提示、反覆推敲,逐漸去蕉存菁,獲得概念的統一和原則的演繹。

 b.善用5W推測

     當學生無法進行有組織推測時,老師可以使用WhatWhereWhenWhoHow等五個W來反覆推測答案。

 c.縮小範圍發現正確關聯

     學生在去除無關可能變項逐漸縮小範圍時,鼓勵學生從最有相關的特徵,找出正確關聯,此時由多次發現教學所培養的歸納、推理能力,將促使學生有技巧的發現問題解決任務。

(五)回歸教學目標 ~ 評鑑

        回歸教學目標主要是教師將學生的發現事實,加以對照教材結構所期望剛成的教學目標作一統整性評鑑,說明發現答案之可能與不可能之最大差異,最後,再以擴展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學習遷移。

 

 

  • 參考文獻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