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探究
「探究」源於生活中許多的問號(Why),從古老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詰問法、柏拉圖的對話法,以及亞里斯多德對自然奧秘的研究開啟探究的先鋒。
Trowbridge(1986年)指出探究是確定研究問題、描述假說、設計實驗方法、收集數據、結論等一系列的過程。
T英國的實作單元評量課程(the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Unit; APU)於1989年對「探究」(Inquiry)
一詞所下的定義為「學生進行著無法馬上找到答案,或沒有現成可供參考套用的規則的工作(tast)」。
換言之,探究(inquiry)就是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是人類一種思考的方式,是一種尋找資料與瞭解事物的過程。探究的過程中,可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什麼是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對某個自然現象或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科學探究的技能可包括觀察、作出假設、設計和進行實驗、記錄和分析結果、作出結論,並將實驗結果有效表達。一般探究教學有四種特徵:
-
學生對自然事物與現象主動地去研究,經過探求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上的知識。
-
為了研究自然而培養所需要的探求能力。
-
有效地形成認識自然基礎的科學概念。
-
培養探究未知自然的積極態度。
-
經由探究活動而學得的知識是科學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識。
因學生經由探究活動過程,他/她能在腦海中建構他自己的概念體系。當愈多的活動被學生探究,學生的科學態度會積極,學生的科學方法層次愈高,則愈有信心探討更多的活動。
三、探索教學
適用於教師想要培養學生 (a)批判思考技巧 (b)歸納推理
(c)問題解決,以及 (d)自我調節學習。探索教學最適合弱結構的問題。
http://nature.ckps.tpc.edu.tw/sci_edu/
teach_method/探究式教學法.htm
蘇克曼(J.R.Suchman)從1961年研究<探究訓練:建立自主發現技能>和1966年出版的<在自然科學的探究發展方案>,就積極推動探究發展方案,應用在自然科學學習,探究教學成為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真相的一種創新教學。
在教學上,英國的實作單元評量課程(the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Unit; APU)於1989年對「探究」(Inquiry)
一詞所下的定義為「學生進行著無法馬上找到答案,或沒有現成可供參考套用的規則的工作(tast)」,
四、九年一貫基本能力內涵─主動探索與研究的能力
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9.php
所謂「探索」,我國辭海解釋為:「搜尋」。外國韋氏大辭典的解釋是:「尋求和了解有關某項事物的真理、資訊或知識的行動。」探索的方式有個別差異,有的學生喜歡用眼睛觀看,有的學生喜歡用耳朵傾聽,有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有的學生喜歡用語言表達「這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辦?(How?)」
「研究」一詞,依辭海的解釋:「用嚴密之方法,探求事理,冀獲得一正確之結果者,謂之研究。」又據韋氏大辭典的解釋:「研究是謹慎的或勤勉的探索,極為用心的探詢、考驗或調查,以發現新的事實、理論或法則。」
「主動探索與研究」基本能力是以漸進而有層次的方式來達成。主動是一種關懷和參與的意願和精神;探索是好奇心與敏感度的表現;研究則是運用嚴謹的分析、推理與歸納等科學方法,探究問題,以發現新的事實、理論或法則。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之前,必須先培養學生主動思索的學習習慣與能力,其次在學習領域間進行加深加廣的主題探索活動,最後再從課程統整中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