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研究範疇

概念 建模 探索 問題 發現 創造 情境 全球化 遊戲 戲劇 判斷與決策 謎題頓悟、專家化 結構化


 

 

 劉靖怡、范雅婷 、林美純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95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講師

下載導讀

一、什麼是問題?

 

(一)、問題之產生

何謂「問題」?英文字彙對「問題」的詮釋有兩種:「Question」或是「Problem」。「題目」要成為Question 或是Problem由「主體本身的起始狀態」與「問題的目標」之間的認知程度差距來決定。Question指舊有基模(或認知結構)已存在的題目;Problem 指舊有認知結構不足以解題,需重新調適或同化才足以應付難題而論(唐偉成,1998;葉安琦,2000)。

 

(二)、問題定義

「問題」一詞,依主體認知行為及訊息構成之角度而論,可簡述為「當主體接觸至一訊息刺激,無法瞬間運用原有具備的認知結構,以語言陳述表達『事實』而外顯於他者明瞭之模糊狀態;對於此主體而言即構成一『問題』。如果此「問題」構成主體必須立即處理或攸關主體生存之要件,對於消弭此問題所採取之相關動作或措施,以獲取目標之達成,可謂之「問題解決」。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對「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內涵的詮釋。見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10.php


 

 

二、問題導向學習VS.教師中心學習VS.學習者中心學習

 

教學方法

優點(Pros)

缺點(Cons)

 教師中心教學

 

 

 

 

1.      教師的形象是作為知識的講解者、資訊的傳播者,或是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

 

2.      廣被接受。

 

1.      學生背景、學習能力及進步或發展能力不同,很難由制式的教學模式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2.      學生處於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3.      教師無法保証,學生的學習歷程是有效的、實用的。

學生中心教學    

 

 

 

 

 

 

1.      學生是主動的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2.      學生依照自己的速度及策略去學習。

3.      學生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要比外在動機多。

4.      個別化的學習多於團體標準化的學習。

 

1.          組織性的問題(如:上課秩序不好、難以管理)

2.          捨棄傳統嚴謹、結構式教學是否影響學生學力,為家長所質疑。

3.          學習素材並非廣泛多元的領域。

4.          須透過演練,才能將思考所產生的觀點或思想,聯結在一起。

5.          評價的基礎是狹窄的資料。

 

 問題為主教學

 

 

 

 

 

 

 

 

 

1.          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 可以提升學生在其專業領域上的問題解決能力。

 2.          非結構性問題使學生培養推理思考的能力。

 

3.          利用電視、報紙及圖書館各式資料庫。

 

4.          進階資訊處理能力(各式電子資料之整理、分析、儲存、發佈)。

 

 

 

 

 

1.          若學生無法對學習內容有效討論,則學習成效不彰。

2.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合作的技巧、學習的技巧及溝通的技巧指引學生尋找解決問題所必須的資訊。

 

3.          採質的評量,量化標準不易確定,學生相對地位落點模糊。

 

4.          部份家長可能無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因為學生無法具體的描述在學校所學得的知識;教師也可能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在旁觀者看來似乎較複雜、雜亂的,而變得緊張、不安。

 

5.          學生習慣用死背的方法來學習的話,那麼將找不到解答,因為問題並不是單單一本書就能解答的。


http://www.bgsu.edu/colleges/edhd/programs/excite/pages/PBL_comparetable.html


 

 

三、學習單設計

()訂定主題及設計理念:可依概念、事件、人物、問題、議題等訂定

()畫出課程架構圖:圍繞著主題可依三個方向思考架構藍圖

   1.目標與內容取向:依據基本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決定教學(知、情、技) 內容的方向。即一般傳統大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2. 學生經驗與活動取向:根據學生經驗與興趣決定教學活動的取向。即一般模組教學設計。

   3. 多元智慧取向:參考接納多元智慧各個層面,包括:語言、數學邏輯、視覺空間、音樂、肢體動作、人際關係、自我認知、自然觀察者等所設計的教學活動

 

四、教學設計實例

WTO與國中生應用問題基礎學習(PBL)教學策略
 
設計者:台北市桃源國中 吳幸昭老師


出處:http://teach.eje.edu.tw/9CC/textbook%20source/0725teach/teach/society/10-2.doc

 

              問題基礎學習(PBL)教案基本資料

單元名稱

WTO與國中生

學習領域

社會領域

學生年級、班別

O

學生人數和分組數

20

4

教學時間

135分鐘 , 三節課.

上課地點

教學資源中心(圖書館)

教案設計者

PBL研發小組

教學者

吳幸昭

教案初版日期

9012.

修訂時間

911.

 

學生先備條件

 

 1.學生已上過需求和供給經濟學基本原理。

 2.有些學生有注意到WTO相關報導。

 3.大部分學生只聽過WTO

 4.不了解什麼是政府的經濟制度。

 
 

能力指標

 

1.      臺灣的國際貿易

2.比較利益原則

3. 供給和需求

 4.  加入W T O 對生活的影響

 5.  經濟制度

 
 

預定學習目標

(預定學習議題)

 1.認識WTO ?

 2.了解加入WTO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

 3.了解加入WTO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4.知道需求供給是什麼 ?

 5.了解影響需求供給的原因 ?

 6.能夠應用需求供給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

 7.認識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

 
 
 

問題陳述

小明和小華兩人是國三的學生 , 最近兩人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台灣將加入WTO , 都說是台灣和國際貿易體系接軌的重大突破 ,物價將會降低, 但兩人又看到因為加入WTO , 民眾害怕米酒漲價大量搶購米酒 , 公賣局規定用戶口名簿排隊限量購買 , 引起民眾不滿 , 批評政府的措施 , 好像共產制度 兩人對於這些報導一知半解 ,決定上公民課時提出來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

 

評量方式 (歷程及成果評鑑)

 1.小組報告、心得分享。

 2.小組工作分配表。

 3.問答法。

 4.小組參與討論互動狀況。

 5.教師評量表。

 6.學生評量表。

 
 
 
 
 
 
 

學習資源(教學媒體、參考資料等)

 1.天下雜誌、報紙。

 2.WTO與兩岸競合(天下)

 3.統整課程的設計 第五章 探究橫貫科學方法 黃光雄 90   

    麗文出版

 4.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  王前龍  89台北出版社

 5.統整課程與教學創新的有效方案    張杰民 

 6.網路(WTO相關網站)

(1)聯合新聞網

(2)經濟部網站

(3) http://www.moeaboft.gov.tw/global_org/wto/wto_index.htm)

(4) http://udn.com/SPECIAL_ISSUE/DAILY/9009/19/index.htm)

(5) http://www.trade.gov.tw/rept&publi/wto/cwto-8.htm)

(6)www.pbl.idv/manual/19_ch17.htm

(7)www.pbl.idv.tw/manual/18_ch16.htm

(8) http://www.cnfi.org.tw/wto/wto-56.htm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