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改變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概念>>

概念的定義 概念的結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保留 概念的地位 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生態 概念的改變 概念趨使的學習 參考文獻 概念趨使教學案例 物件、概念、類別


 

  • 概念的改變

  • 敘述性知識包括事實、概念、與心智;而概念性的知識會與後設認知知識產生雙向的互動,建構社會文化限制的知識及超越社會文化限制的知識。

 

 

圖1 概念性的知識

  •  許多學者提出,學習者來到教室並非白紙一張,先前知識決定學習如何產生。衡量學習成效可透過先前知識、教材、教師詮釋、師生互動等論述及文本的知識來得到概念改變的多少。

  • 先前知識:個體所知的總合(Alvermann, Smith, & Readence, 1985; Lipson, 1983; Shuell, 1986)


 

 

 圖2 先前知識

source: Alexander, P., Schallert, D., and Hare, V. "Coming to Terms: How Researchers in Learning and Literacy Talk about Knowled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Fall 1991): 315-343.

 

  • 活化先前知識的方法:

    • 幫助學習者回憶與學習目標有關的先備知識,讓學生自己從預覽課程中回憶相關的知識
      • 前導組織 (advance organizer(Ausubel))
      • 類比 (analogy),即利用具有類似屬性的例子
      • 溫習 (expository review),即直接列出相關的先備知識
      • 問題引導 (guided through questions),即利用問題引導回憶先備知識
      • 精緻化(elaboration),藉著相關的個人經驗或知識來闡釋新資訊

     

  • 概念改變:(待續)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