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形成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概念>>

概念的定義 概念的結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保留 概念的地位 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生態 概念的改變 概念趨使的學習 參考文獻 概念趨使教學案例 物件、概念、類別


 

  • 概念化:抽象、化簡、與想像

   (簡報 .PPT)

.

 


 

  • 概念的形成(concept formation)vs.概念獲得(concept attainment)

應用布魯納教學法於國文教學中--概念獲得教學策略(摘要)
http://ci-lab.ied.edu.hk/upload/papers/pub2.pdf
 
概念獲得教學策略
 
「概念獲得教學策略」, 源於布魯納「教材結構」及「直觀思考」的教學理念。首先, 布魯納對概念形成與概念獲得作了區分。概念形成( concept formation ) 是指學生知道某些東西屬於那一類別; 概念獲得( concept attainment)則是指學生能夠發現可用來區別某一類別的成員與非同一類別的事物的各種屬性(attributes)。當學生精確地了解某一類別的事物與非同一類別的事物的區別時,才能說是獲得了這一概念。當然,布魯納相信學校學習不止是形成概念, 而且是使學生獲得概念( 施良方,1996; Schwab, J. &et.al. ,1990)。
 
布魯納以兩個假設作為「概念獲得」的前提:第一,人類形成概念是為了簡化來自環境的信息;第二,是為了增進獲得概念的精確性和效能。因此,人類必要採取某些獲得概念的策略。
 
這種教學主張利用了「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的原理;讓學生先行認識到某種觀念的實例或特性, 然後自行去下定義,從而發現某種概念的意義。這正是回應布魯納認為教學情境的安排是要能夠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各種「教材結構」的看法。同樣地,此策略強調教材的結構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相配合,而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故此,這種教學法的特點, 是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參與發現某種概念的過程。而教師的工作, 是提供適合的學習情境及資源以便學生能發現該種原理。
 
這種教學主張利用了「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的原理;讓學生先行認識到某種觀念的實例或特性, 然後自行去下定義,從而發現某種概念的意義。這正是回應布魯納認為教學情境的安排是要能夠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各種「教材結構」的看法。同樣地,此策略強調教材的結構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相配合,而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故此,這種教學法的特點, 是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參與發現某種概念的過程。而教師的工作, 是提供適合的學習情境及資源以便學生能發現該種原理。
 
「概念獲得教學策略」的特點是鼓勵學生去探索和運用知識,從「已知」導向「未知」,從原有的基礎發展新的領域。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