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生態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概念>>

概念的定義 概念的結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保留 概念的地位 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生態 概念的改變 概念趨使的學習 參考文獻 概念趨使教學案例 物件、概念、類別


 

  • 概念的生態

  1. 先前知識/即存概念
  2. 變異概念間的關係
  3. 替代概念的新知識
  4. 知識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

 

  • 摘錄自http://www.geog.ntu.edu.tw/main/paper/d81208001/二章.htm (待重構)

    在認知心理學上,1980年代大量關於個人認知結構與概念改變的研究,雖然支持了個人建構主義的立場,但事實上卻可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或另有想法卻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維斯特和皮能斯(West and Pines,l983)認為波斯能等人對概念改變機制的看法太過於理性,後來波斯能(1983)修正了原先的主張,提出概念生態結構(conceptual ecology structure)的觀點,將影響概念改變的因素擴大成七大範疇:

    1.異常現象(anomalies);

    2.類比與象徵(analogies and metaphors);

    3.範例與影像(exemplars and images);

    4.後來經驗(post experience);

    5.認識論的立場(epistemological commitment);

    6.形而上的信念(metaphysical beliefs and concepts);

    7.其他知識來源(Other knowledge)。

    這七大範疇構成了概念的生態平衡因素,也為概念的適應發展提供了較為廣泛的動因。因此,概念的改變,合著新知識的建構,不是僅來自學生概念改變的發生,不是單純的「合理性」就可解釋的,許多非理性的因素也要考慮在內;概念的改變,合著新知識的建構,不是僅來自教師或科學家的誇大其辭(boast),而是來自同儕間觀點與意義的相互討論與交換(Solomon,1987;轉引自:劉宏文,1996)。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發現學生的科學知識鮮少來自純綷、理性的邏輯思考過程;社會因素、文化背景、學習情境往往才是主導知識汲取和建構的主因。人類學家Clifford及Geenz說的好:「人是一種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內的動物,文化即是這張網,人掛在網上不是如實驗科學般去尋找規則,而是一個尋找意義的解釋者…,」(Greetz,1973;轉引自:劉宏文,1996)。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