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概念、類別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概念>>

概念的定義 概念的結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保留 概念的地位 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生態 概念的改變 概念趨使的學習 參考文獻 概念趨使教學案例 物件、概念、類別


 

 

 

陳晏萍、林美純*、陳慧瑩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講師

 

導讀

 

 

 

 

第一部份:導讀「物件、概念、類別」關係與教育意涵

第二部份:教學實例

第三部份:期末專題商管類科教材教法教學設計重點

第四部份:網路資源(待建構)

 

 

第一部份:導讀「物件、概念、類別」關係與教育意涵

 

 

  • 「概念」的不同觀點
    •古典觀點:概念既然是分類,則應該有分類的標準與定義。例如:生物學分類、父親、鈉。但是,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分類,難得如此嚴謹。
    •原型觀點:每一個概念都有一個代表該概念的典範,它所具有之幾種特質是描述此概念的最佳範例(如,麻雀是鳥的原型,特質:翅膀、羽毛、兩腳、飛、手掌大等)。
     
     
    原型觀點與「含糊概念」
    萬物其實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故,分類其實是依據相似百分比來分類,而百分比可伸縮。
    •百分比雖可伸縮,但一個概念除了「特質範例」之外,另有核心標準當分類的判準。
    •核心標準清楚明顯,則概念的分界清楚,如外祖母是母親的母親。若標準未明或隱晦,則其概念不易精確劃分,是為含糊概念;如鳥,核心標準或許是含「鳥基因」,即使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它也難外現,難以據之分類。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聶(Robert M. Gagné,1916~)認為概念(concept)是對具有共同屬性事務概括的性的認識。其將概念又分為兩類,一為具體概念(concete concept),指事物的共同屬性具體的顯現,例如:形狀(如三角形)、顏色(如紅花)等做為概念屬性者,另一類是定義的概念(defined concept),指不能用指認方式來學習的抽象概念,例如:民主、秩序、快樂、痛苦等概念,其共同屬性無法顯現,只能用概念性的語文涵義表示之(民87,張春興,p.453) 。


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本人接受饒見維(民83,p.67)對概念提出概念場作為說明「概念」的意義。其定義認為人類每一個概念皆由許多「事例」(instances)來形成意義的範疇或意義的內涵,由於意義範疇沒有精確的界限,宛如電磁場或重力場一樣,逐漸由核心(謂之原型)往外減弱其意義範疇,此種結構與特性謂之「概念場」。
 

原型:指概念場中有些事例比其他事例較為典型,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即是原型(prototype),例如:「紅色」的原型很可能像血一般的紅色或是國旗的紅色,因為這些紅色事例較常或較早被接觸,經由學習的過程,人們會對此一概念賦予刻板的意義,最後形成一個概念的核心意義,而由此延伸出去的意義,則是此概念的外圍意義或非典型意義。
 

 

(1) 奧蘇貝爾(Ausubel)與蓋聶(Gagne')的觀點:
  奧蘇貝爾將概念視為一個層次性的結構。上層者為要領概念(superordinate comcept),代表個人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下層者為附屬概念,代表個人對事物特徵的細部記憶。要領概念類比為個人的先備知識,也是心理學家所指的認知結構。奧蘇貝爾指出概念的形成應從最廣泛、最整體性的概念開始學習,再依次到附屬概念。
  蓋聶認為概念是對具有共同屬性事物的概括性認識。蓋聶建議概念的形成應先從最小的、最熟悉的概念開始學習,再依次到最廣泛、最普遍性和總括性的概念學習。
 

(2) 研究概念的心理學家透過分類(categorize)來說明,就某方面而言,分類是概念作用的表現;它是把一組事物視為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可以把它們放在一堆,或以相同的名字稱呼它們,或對它們作相同的反應(鍾聖校,1990)。
 

(3) 饒見唯(1994)以「場」的特質描述人類的知識形成亦有類似的見解;其中提到經驗會被集結或聯結在一起形成知識場,其基本法則是「物以類聚」──依共通性而聚、依類似性而聚、依關係而聚。依共通性而聚的概念又稱為共性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s),事例間具有共同的屬性,因此也較容易下定義;至於事例雖無共同屬性,卻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者,透過間接的關係彼此被串聯集結在一起,這是依類似性而聚;而依關係而聚的事例則有空間關係、時間關係,及人為關係等三類。

 

 

 

一、定義:類別、物件

1.  類別:簡單的說類別就是概念(觀念)。

2.  物件:描述物件/作品所歸屬的類別

就拿動物來說明,正常的情況下,在這世界上動物有分水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而歸類為鳥類的,世界上又有很多種,例如斑文鳥、大白鷺、五色鳥、冠羽畫眉(冠知目鳥)、黃尾鴝..等諸多鳥種,但總可歸類為大白鷺的鳥類又可分為東方白鷺、中大鷺、雪客、白漂鳥等等。從這一連串的分類下來,我們可以知道其實類別可以說是一群具有相同性質物件的集合,物件是特定的對像。 
   在我們的概念裡,動物會吃 eat,會移動 run,所以在 class animal 中有 eat() 方法,run()等方法,來描述這種類別的物件行為,有 running、eating 等變數來描述這種類別物件的狀態,變數儲存了所須的資料,至於方法它定義出資料該如何處理。有關類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定義一種新的資料型態。程式設計師必需要定義自己的資料型態,一但定義之後,這種新型態可以用來製作此型態的物件。因此,類別是物件的模板,而物件是類別的實例。

 

二、概念的類別

大致上生物學的概念分為下列三大類別,分別敘述如下:

(一)分類型(classificational)概念

所謂分類型的概念,就是可以把自然界的事實加以分類的敘述。例如:「昆蟲是三對腳,身體分成三部分—頭、胸、腹—的動物」。根據「昆蟲」這一概念的敘述,我們可以區辨哪些動物是昆蟲,哪些則否,也可以清楚地說明蜘蛛在系統分類上,它不是昆蟲。而且有關昆蟲的敘述也符合了前述有關概念的特徵。當然,在生物學上有相當多的分類型概念,如:生物、動物、植物、…等。

 

(二)相關型(correlation)概念

相關型的概念都是涉及自然界不同的事實間關係的敘述。例如:消化作用是把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的過程,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及消化腺組成、…等。

 

(三)理論型(theoretical)概念

理論型的概念是超越了感覺的經驗和事實,需要人類認知功能的推理。例如:動物的構造和棲息地的適應是因演化而發展出來的。就生命科學的概念學習,對學生來說,以理論型的概念最具挑戰性,例如:DNA、演化論等相關的概念。

 

三、定義屬性的觀點

*      定義性屬性(語意屬性):描述一個概念

*      概念

   內涵:屬性集合組成,概念的成員是什麼

   外延:實體集合組成,實體是該概念的成員

 

(一)支持定義性屬性專點的證據

*      可用具體的例子說明,用語一網路模式表達

*      Collins & Quillian 使用句子確認作業

   「某個實例為某一上層概念的成員?」

     金絲雀是動物嗎?

   「某個實例是否具備某項屬性?」

     金絲雀會飛嗎?

 

    實例--上層概念 :主詞與敘詞在階層相距很遠

    實例--屬性     :屬性與實例在階層中所處的

                    位置的距離很近

 

(二)反對定義性屬性觀點的證據

*      類別辦判斷:某類別的成員並非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代表性

  鳥:知更鳥vs金絲雀

  單身漢:人猿泰山

*      類別沒有明確的界線,它們可能很模糊不清,且不時在變化 

*      概念階層:距離比要遠的階層可能比緊鄰的上層確認比較快

 「雞是鳥嗎?」vs 「雞是動物嗎?」

 

 

 四、導讀總結

在認知心理學中,知識的組織是最古老和最常見被研究的領域。它本身應該扮演這個學科的發展狀況的晴雨表。有任何進步嗎?恩,很清楚地,研究並沒有那麼堅固。研究者已經在認知科學的碗廚裡使用美一樣東西(例如,Medin本人就是好幾個不同理論的提議者)。很清楚地,某些理論觀點會因新發現的證據而被修正,或是在一些情況下,完全被打敗。例如,雖然對多數的西歐知識史來說,邏輯清晰的定義性屬性觀點一直是概念話的主流觀點,但是它們現在已經過時了。

 

  總而言之,將本章的主要論點摘要如下:

1.人們必須把它們的知識組織成各種類別和概念,以便有效率地應付這個世界;概念系統必須具備認知精簡性、情報性以及自然的連貫性。

 

2.關於歸類的關鍵證據,來自類別成員判斷方面的證據顯示了典型性效果、概念階層的不同層次,以及概念類別的模糊性;來自預測作業的證據顯示人們如何根據類別做歸納性的推斷,以及概念的不穩定性效果。

3.定義屬性觀點係從必要屬性與聯合充分屬性的角度來描述概念。這個觀點宣稱:(1)這些屬性可以被找到(2)類別成員不是程度上的問題,而是全有或全無的事情(3)概念類別之間有明確的界限存在(4)下層概念應該包含其上層概念的所有屬性。然而,這一切的假設不是受到高度質疑,就是沒有得到現有證據的支持。

 

4.原形觀點認為概念是根據圓形組織而成的,這些原形被表達程類別成員屬性的一種集中趨勢。這個觀點可以解釋典型性梯度、模糊界限,以及在自然與人工類別中的抽象層次。原形觀點的普通性遭到若干質疑,因為有些抽象概念並未展現原形結構,而且它也有解釋概念定義的可變性及相關層面的使用。

 

5.以範例為本的觀點把類別描述誠實例的彙集,並且以在不同的作業背景情境下腦中會閃進步同實例的方式來解釋文線上的主要發現。這個理論觀點對於人類概念行為的預測一直相當成功。

 

 

6.研究者也把概念理論應用到其他現象上,例如,概念的組合,藉此檢驗這些理論;也就是說,解釋組合概念的典型性是怎麼一回事。

 

7.相似性對所有的歸類理論都是很重要的。TVERSKY的對比模式及她的變體一直被廣泛地用來解釋概念相似性的判斷。近年來,當各種概念表徵被描述程具有關係時,則以結構性組合或類比為本的解釋對比較適切,致使這個理論也因此而做了若干修正。

  

8.認知神經心理學對於特定類別損傷及語意記憶的其他缺陷的解釋,不斷地協助我們約束各式各樣的歸類理論。

 


第二部份:教學實例

 

一、概念表徵模式介紹

定義的敘述

用口語或板書寫出概念或方程式的意義

介紹屬性

1.能夠強調這個概念的屬性

2.區別相似概念間的屬性

範例

提出正例與反例。例如燃燒與生鏽都是「氧化」的範例

圖像

以四面體鍵結結構來表徵碳原子、錄影帶的示範實範

類比或隱喻

以「水流」來類比「電流」、以行星繞太陽運轉來類比電子繞原子核

動作表徵

例如做出推的姿勢來描述施力

實務的經驗

例如,,示範實驗、分組實驗

 

二、實例:用概念表徵模式表徵「催化劑」這個概念

 

催化劑(觸媒)

定義

*在化學反應中,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而反應前後本身的本質與質量不改變,也不影響生成物的產率。

屬性

是一種能改變反應速率的物質。反應前後本身質量不變。不會改變生成物的產率。

 

範例

(正例與反例)

正例:用雙水製造氣,由於雙氧水本身分解而生成氧很慢,而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可加快分解速率。

MnO2

2H2O2       2H2O+O2

 反例:提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增加,但溫度並非催化劑。

類比或隱喻

*催化劑就像搬貨的電梯,可以增加搬運的速率卻不會改變所搬運貨物的性質與數量。

示範實驗

(具體的實務操作)

步驟

  1. 準備A、B兩組實驗器材,A組不含二氧化錳,B組含二氧化錳,且於實驗前稱量B組二氧化錳的重量。
  2. 實驗開始,觀察兩組氣泡產生速率的差異。
  3. 實驗結束後,取出B組二氧化錳、乾燥。
  4. 比較實驗前後B組二氧化錳的質量變化。

 

 

 

 


第三部份:期末專題商管類科教材教法教學設計重點

 

案例一

 

心理學家 Tversky和Kahneman(1970)的「經驗法則」又只能對部份情況下審計人員的決策偏誤行為予以解釋。 Anderson(1981,1982)的「資訊整合理論」,探討該理論的認知代數模型是否能表達審計人員的判斷行為,並分析各類資訊整合模式決策者機率判斷值偏離貝氏定理規範值的程度,再進一步討論影響審計人員資訊整合模式使用類型的可能變數。顯示:

  1. 專業審計人員在運用機率從事決策時,未使用規範性的貝氏定理;

  2. 資訊整合理論無法對專業審計人員機率判斷的決策行為予以完善的解釋;

  3. 大部份的審計人員不會忽略先天機率,有70.83%受測者的機率判斷值顯著的受到先天機率的影響;

  4. 「複雜」類資訊整合模式受測者機率判斷值偏離貝氏定理規範值的程度明顯比「簡單」者小;

  5. 決策案例的性質會影響審計人員所使用的整合模式類型;

  6. 審計人員對決策案例的熟悉程度不會影響其所使用之資訊整合模式類型;

  7. 當審計人員的專業經驗愈豐富時,審計人員對不同性質案例使用不同類型資訊整合模式的現象就愈明顯。

 

 

 

 

 


 

第四部份:網路資源(待建構)

 

 

一、物件

  • 「物件」這樣的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 1950 年代初,首先出現於人工智慧的早期著作中。然而,OO 的實際發展卻是始於 1966 年。 當時 Kisten Nygaard 和 Ole-Johan Dahl 開發了具有更高層級抽象機制的 Simula 語言。Simula 提供了較副程式更高一級的抽象和封裝;爲了模仿一個實際問題,引入了資料抽象和類別的概念。 大約在同一時期,Alan Kay 正在尤他大學的一台個人電腦上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在這上面實現圖形化和虛擬實境。儘管由於軟硬體的限制,Kay 的嘗試沒有成功,但他的這些想法並沒有丟失。70 年代初期,他加入了 Palo Alto 研究中心(PARC),再次將這些想法付諸實施。

 



  •  

二、概念

  • 在物件導向編程中,程式被看作是相互協作的物件集合,每個物件都是某個類別的實例,所有的類別構成一個透過繼承關係相聯繫的層次結構。物件導向的語言常常具有以下特徵:物件建構的功能、訊息傳遞機制、類別和繼承的機制。這些概念當然可以單獨出現,並且也已經應用於其他程式語言的實作。但是只有在物件導向語言中,他們才會共同出現,以一種獨特的合作方式互相協作、互相補充。

 

  • 所謂概念就是一種一種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的形式,在此認知形式中,以思想的本質、觀點以及物體的關係為特徵,使個體能從事比較、概括、抽象與理解的活動,而以語言為主要的表達工具。
     
    也就是說,概念就是利用認知學習的過程(教學過程),藉著所學習物體或事件的特徵,或藉由其他輔助的方法、工具,讓個體(學習者)能夠瞭解其本質、特性,並從而能透過概念的建立來進行比較、概括、抽象或理解等的活動。
     
    例如我們要向學生介紹靜電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藉由摩擦塑膠尺與毛皮,再利用塑膠尺去吸附小紙屑,透過這種具體而容易觀察的現象,輔助學生對『靜電』這兩個字有所感覺。
     
    一般而言,概念是與語文同時產生的,也就是說透過語文而來表達概念。事實上,語文的主要功能是代表概念,學習語文就等於學習概念。大家應該都有讀過三民主義,相信大家對對國父將民主(democracy)兩個字比喻為德先生還有點印象吧!!為什麼國父要作這種比喻呢?因為在以前中國並沒有民主兩個字,自然的對『民主』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內容並不瞭解。

 

  • 概念的特質:
     
    根據拉希克(Razik,1966)的研究認為概念具有下列特質。
     
    具有心理的含意:
    所謂心裡的含意是說個體對同一事物的概念,會隨個體的成長、經驗的累積、知識的增加而有所不同。以「電」這個概念為例,對一個國小學生和對一個大學電子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電」這個字所做的聯想自然就會有所不同。所以同一個概念會隨著個體經驗與知識的累積而有所不同。
     
    具有內在的性質:
    所謂內在的性質是說,不相似的事、物卻具有顯著可歸納入同一類屬的性質。(例如:電燈、電冰箱、電風扇、瓦斯爐四種東西的形狀功能不同,我們卻可以輕易的把前三項家電用品跟第四樣分類出來,因為前三種都需要電的使用才能工作,但是第四樣(瓦斯爐)並不需要。)
     
    具有抽象性:
    並非所有的概念都像「動物」這兩個字這麼具體,有些概念如「雷射」兩個字可能對小學生就會比較抽象,因為你大概只能跟他們描述這是一種能量很高的光,可以在醫療、工程…上有很大的功用,但是你卻無法對他們解釋這是利用電子能進由激發態躍遷激態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所產生,因為對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原子模型的概念。
     
    概容性:
    所謂概容性就是對於一個概念建立後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有的只包含一個樣本,即「同體概念」。例如,對某一個人的概念就是同體概念,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雖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外在、內在上有所改變,但是仍視為一個個體;有的概念雖然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樣本,但仍屬於同一類屬的概念,例如「交通工具」或「電器用品」..等。
     
    具有不同的結構:
    概念間各種性質的連接關係就叫「結構」
     
    布魯那(Bruner)根據結構把概念分三大類:
     
    連接性的概念:一個概念能把所有的性質表見出來就叫做連接性的概念。(例如:哺乳類動物=溫血、具有乳腺、毛髮)。
    分離性的概念:所謂分離性就是不相連接的意思,例如『宗教』包含了佛教、基督教、回教等,但是各宗教間卻不盡然相同。
    關連性的概念:所謂關連性就是概念間彼此相關、相輔相成的意思。例如高雄和台南這兩個字在地理上的關係互為,「台南」在「高雄」的北方,而「高雄」在「台南」的南方。
     
    具有功能性:
    包括了分類的功能和媒介的功能兩種。
     
    分類的功能:有些概念的形成可以幫助個體對不同的事物予以分門別類。
     
    媒介的功能:有些概念可以作為學習的媒介,幫助個體將複雜的環境予以簡化,讓學習變的更有效率。
     
     
    除此之外,以認知的立場而言,概念還有下列五項功能:
     
    概念的發展對理解力極為重要。
    概念是溝通思想的捷徑。
    概念有助於學習的遷移。
    概念可幫助個體決定其態度、意見及行為。
    概念的瞭解可促進回憶及對回憶的有效利用。
     
     

  • 概念在教育上的應用
     
    布魯那曾針對概念在教育上的應用做以下假設:
     
    組織概念要簡單明瞭:在一門研究的學科裡,它的組織概念必須要為簡單明瞭的。
    概念要為學習者有能力發現:組織概念必須利用學習者所熟悉的文字,語言來表達,使學習這能有能力發現。
    以學習者的能力作為課程設計的重心:課程設計的時候,其組織概念必須配合學生的能力,在低年級到高年級予以調整,由簡單而複雜,由具體到抽象。

 

  • 概念特徵

    Pella(1966)以變通的作法,臚列了下列的概念特徵:
    1. 概念是個人或社群所抱持的觀念,它是一種象徵(symbolism)。
    2. 任何一物件、現象、過程的概念,由簡單到複雜構成一連續體(continuum)。
    3. 概念是多個事實、物件、現象的經驗,概化(generalization)而形成。
    4. 概念是包含許多經驗的抽象想法。
    5. 概念是個人把事實或假設的事實相互連結在一起。
    6. 概念不一定植基於實際的身體遭遇(physical encounter)。
    7. 概念不是自然或實體的本質。
    8. 概念不是實體的圖像(photographic image)。
    9. 概念並無真偽,只有適宜或不適宜的爭論。
    10. 概念有五種基本關係,即:和人、事、其他概念、概念系統、及過程的關係。
    11. 概念可應用於預測及詮釋。
    12. 任何一學門的某一概念可能由接受的感覺經驗的序列(sequence)來決定。
    13. 任何一學門的某一概念可能由形成時的文化型態來決定;當文化改變時,概念的意義及價值觀也隨著改變。
    14. 概念的本質可能由引導它形成的步驟來決定。
    15. 概念或概念綱領可能因新知識的考驗而不適宜,它必須經歷不斷地修正。
     

 

 

三、類別

  • 當我們用事物判斷另一事物時,須要給名詞定義與想像空間,即產生概念。當事物回歸屬性與屬物時,科學家將之貼上標籤,容易辨別,即產生類別。

  • 類別(Class) 是 Java 的核心。整個 Java 語言是建立在邏輯的架構上因為它定義了物件的形式與本質。而類別也就形成了 Java 裡物件式導向程式設計的基礎。任何你希望在 Java 裡設計的概念都必須囊括在類別裡。
     
      簡單的說類別就是概念(觀念)。就拿動物來說明,正常的情況下,在這世界上動物有分水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而歸屬為鳥類的,世界上又有很多種,例如斑文鳥、大白鷺、五色鳥、冠羽畫眉(冠知目鳥)、黃尾鴝..等諸多鳥種,但總可歸屬為大白鷺的鳥類又可分為東方白鷺、中大鷺、雪客、白漂鳥等等。從這一連串的分類下來,我們可以知道其實類別可以說是一群具有相同性質物件的集合,物件是特定的對像,下面是先用簡單的示意方式告訴您類別的語法:
     
     
    類別名稱
    ------------------------------------------------
    .........屬性.
    ....屬性.
    ........屬性.
    ------------------------------------------------
    ......行為..
    ...行為......
    .........行為....
     
     
    依照上圖的示意,用 Java 語言的表示如下:
     
    class animal { <-----------此列皆為動物的類別名稱.
    public boolean running; <------|-----此兩列皆為動物的屬性.
    public boolean eating; <------|
    public void eat(){....} <------|
    public void run(){....} <------|---此兩列為動物的行為.
    }
     
     
      在我們的概念裡,動物會吃 eat,會移動 run,所以在 class animal 中有 eat() 方法,run()等方法,來描述這種類別的物件行為,有 running、eating 等變數來描述這種類別物件的狀態,變數儲存了所須的資料,至於方法它定義出資料該如何處理。有關類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定義一種新的資料型態。程式設計師必需要定義自己的資料型態,一但定義之後,這種新型態可以用來製作此型態的物件。因此,類別是物件的模板,而物件是類別的實例。
     

  • 概念類別

    大致上生物學的概念分為下列三大類別,分別敘述如下:
    (一)分類型(classificational)概念
    所謂分類型的概念,就是可以把自然界的事實加以分類的敘述。例如:「昆蟲是三對腳,身體分成三部分—頭、胸、腹—的動物」。根據「昆蟲」這一概念的敘述,我們可以區辨哪些動物是昆蟲,哪些則否,也可以清楚地說明蜘蛛在系統分類上,它不是昆蟲。而且有關昆蟲的敘述也符合了前述有關概念的特徵。當然,在生物學上有相當多的分類型概念,如:生物、動物、植物、…等。
     
    (二)相關型(correlation)概念
    相關型的概念都是涉及自然界不同的事實間關係的敘述。例如:消化作用是把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的過程,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及消化腺組成、…等。
     
    (三)理論型(theoretical)概念
    理論型的概念是超越了感覺的經驗和事實,需要人類認知功能的推理。例如:動物的構造和棲息地的適應是因演化而發展出來的。就生命科學的概念學習,對學生來說,以理論型的概念最具挑戰性,例如:DNA、演化論等相關的概念。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