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長期記憶 歐芯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江美雲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系94級
前言 多數人在思索記憶的時候,總是把記憶放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加以考量,他們想知道自己的記憶為什麼這麼容易出錯,或是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憶就是比其他人好,這種情況促使許多研究者去研究日常記憶。
一、日常記憶 Korat和Goldsmith認為,傳統的記憶研究是以倉庫為比喻,而日常記憶是以對應性為比喻,所謂對應性是指個人報告與真實事件之間的對應性或適合度才是重要之事,如目擊者對罪行的證言時,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差異,根據倉庫的比喻認為,應重視的事是有多少訊息項目可以被回憶出來,而對應性的比喻認為是否記得關鍵的訊息項目(如罪犯的臉部特徵),換言之,就對應性的比喻來說,所被記得之事的內容才是重要。 Neisser認為日常記憶跟傳統記憶的差別在於,日常記憶是建立在:「記得是一種有目的的行動形式」的觀念上,而這個取向包括三項假設: 1. 它是有目的的 2. 它具有某種個人特性,也就是他會受到個人的性格及其他特徵的影響 3. 他會受到情境需求的影響 佛洛依德的研究認為,動機會以幾種方式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記憶,廣泛而言,人們在解釋自己的經驗時,通常會受到各種動機因素的影響,如人們可能為了要保存自己的自尊,以至於誇大自己的成就,把自己的失敗縮小。
二、自傳式記憶: Conway and Rubin認為「自傳式記憶是對個人生活事件的記憶」,換言之,自傳式記憶跟我們生活的重大目標、強烈情緒,以及個人意義有關,如同,Conen所指出的,我們對於自我的認同感或自我概念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記得自已的個人經歷,如果一個人無法回憶自己的生活事件(如中風病人、老人痴呆症者)事實上這個人已經失去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自傳式記憶的結構有三種: 1. 不同人生時期 就是以幾個人生階段作為界定的重要時期,例如國中升高中或是工作的轉換 假設我門去訪問一些經歷戰爭老人,那麼他們會對戰爭時的記憶特別的清楚,因為那是他們人生中歷經最精華的部份,而我們可以發現幾個特點 a. 記憶保存的功能長達20年,且較舊的記憶比晚近的記憶更不可能被回想起來 b. 追憶暴增 只會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在30~50歲的人身上是看不到的,Rubin發展了一個追憶暴增的認知理論「最佳的記憶情境是在某個持續到提取為只的穩定期的開端」,而新奇與穩定則是造成強烈記憶的因素: 新奇:1.會使人更努力追求意義 2.沒有順向干擾 3.會造成獨特的記憶 穩定:1.來自某一人生穩定期的事件比較可能成為未來事件的範例 2.提供某個時期認知結構,這個結構可用來作為提非事件的一個穩定組織
老人對過去事件的記憶跟事件發生的年齡有連帶關係。 以Rubin等人的研究為基礎
c. 幼年經驗失憶期 一般人對生命前5年的記憶幾乎完全空白(除非發生了特別的事件),而幼年的自我會在生命第2年快要結束時逐漸浮現,二十個月左右的嬰兒在視覺自我辨識的現象上會有跡象顯示,他們會以自我碰觸、害差的微笑,以及目光轉移的方式,對自己在鏡中所映現的影像作反應。
2. 一般事件:涵蓋數天或數月其目的重複或長期事件(如高中的畢業旅行);一般事件不但彼此相關,也跟不同的人生時期有關。 3. 事件特有的知識:跟一般事件相關的影像、感覺和細節,而且跨越的時間從數秒到數小時不等。 而Conway研究發現,人們提取自傳式記憶的時間比提取其他訊息種類的時間長很多,例如,現在請大家回答自己的初戀的年紀及回答身份証號碼,我想對於身份証號碼大多數的人一定可以立刻回答,但對於自己的初戀的年紀則需要一點間去思索的。
三、難忘的記憶: 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事件會記的比其他的事件更清楚呢?Brown and Kulik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2個有趣的現象: 1.自我參照效果 Rogers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長期的自我基模(一種有組織的長期記憶結構,裡面包含對自我的認識),當我們在回憶的時候這種基模會活化並提供我們有用的情報記憶。 Symons and Johnson自我參照的效果是獨特的,自我參照是一種極其有效率的歷程;但其獨特性可能只在於,它是一項高度綀習的作業,所以導致人們對自己每天所面對的某些訊息種類進行自發的、有效率的處理(經常被使用的、組織良好的、及及出奇精緻的材料) 2.閃光燈記憶 閃光燈記憶是指人們對於一些戲劇性的世界事件有清晰的記憶,例如:921大地震、911恐怖事件…等,這種記憶有一些特性,準確與歷久不衰。 Conway認為閃光燈記憶取決於三個主要的歷程,與一個可自選擇的歷程 a.先前的知識:有助於使這個事件和現存的記憶結構產生關聯 b.個人的重要性:這個事件應該被認為具有很大的個人意義 c.突然及充滿情緒的感受狀態:這個事件應該會產生一種情緒反應 d.公開的複誦:這是個可自由選擇的歷程,然而,複誦通常和閃光燈記憶的存在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四、卓越的記憶能力 Ericsson必須要具備3個條件才能達到非常高的記憶能力 1.有意義的編碼:訊息應該得到有意義的處理,而與先前存在的知識產生關聯。 2.提取結構:線索和訊息應該被儲存在一起,以便幫助後來的提取。 3.加速:必須經過長期的練習,使得編碼與提取功能的歷程運作得越來越快。 她主張優秀的記憶取決於先前存在的知識,而非擴大工作記憶,優秀記憶的關鍵是「受試者必須把編碼的訊息和適當的提取線索產生關聯。這種關聯性允許他們以後可以活化某個特殊提取線索,進而部分地恢復編碼的情境,以便從長期記憶中提取想要的訊息。」
五、目擊者的證詞 在刑事司法體系裡有一項令人不安的特色是,單憑目擊者的證詞,把許多無辜的人送入牢房,目擊者證詞可能會因為確認偏差而遭到扭曲,當觀察者的期望會影響他或她對某一事件的記憶內容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如之前的職棒球賽,在比賽時,兩方的球迷對於對方球員犯規的次數總是會比自己支持的球員高。 而Loftus清楚地表示,人們對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因隨後的詢問方式而產生系統性的扭曲,那些習於接受錯誤訊自的人擁有以下特徵: 1、對於跟錯誤訊息無關的事件訊息項目的一般記憶很差。 2、在影像鮮明性上的分數很高。 3、同理心的分數很高,代表他們很擅長跟別人的心情和想法產生共鳴。
誤導的事件後訊息是怎麼讓目擊者所報告的內容產生扭曲的?Loftus認為,來自誤導性問題的訊息會永遠地改變該事件的記憶表徵,舉例來說明:如你目賭了一場車禍,而警察在詢問事件時,問你說現場是否有車燈被撞破?(事實上車燈是沒有被撞破的)和另一種問法,你有沒有看到那個被撞破的車燈嗎?我想大多數的人在回答第一個問法時,可能都會回答沒有吧!而回答第二種問法時,許多人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記憶,好像真的有車燈被撞破。 記憶從來不是客觀的。記得多少、記得什麼,不祇會被當時的環境狀況所影響,而且還會被其他的力量介入改造。現場目擊者的記憶重述,不但錯誤百出,而且還有一些奇特的傾向。以最簡單最常見的指認為例吧,專家們發現,最容易產生誤認的狀況,是在一堆照片或一排人當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犯人在裡面,這時候會有最高比例的人,依照他們不怎麼可靠的記憶,從中間選出了可能和真正犯人長得有點像的人,言之鑿鑿表示那就是正確答案。 換句話說,在這裡介入誤導的,就不祇是記憶的錯誤,還有一種錯誤的預 期,以為犯人一定會在這堆照片或這些人當中,以為自己的任務是要找出這堆照片這些人裡面,最像兇手的人,渾然忘記了在法律的範疇裡,祇有「是」或「不是」,沒有「比較是」、「比較不是」。
認知訪談 所以警方在訪談過程中所問的問題,可能會不自覺地扭曲目擊者的記憶,進而降低其可信度,Fisher和Geiselman認為,訪談的技術應該建立在下列的觀念基礎之上:
Geiselman等人利用這些觀念,發展出基礎認知訪談:
使用基礎認知訪談,目擊者的正確陳述平均是41.1;使用標準警方訪談,正確陳述平均是29.4;如果使用催眠,正確陳述的平均數是38.0。 根據Geiselman等人的資料。使用不同訪談方法所得到正確陳述數目。
· 記憶的特性
以組織記憶為例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 mil/join/ceib/common/UploadFiles/生216-6.doc
|
|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