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首頁] [向上] [第一章課程:知識的兩極─本體與認識] [第二章知識與知覺─理性與感性] [第三章感性與理性] [第五章概念趨使教學策略] [第六章技能趨使教學策略] [第七章後設認知策略] [第八章教學設計] [第九章資訊融入教學] [第十章教材設計] [第十一章微觀教學]
>>翻閱章次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

 

>>第四章認知趨使教學策略>>

先前知識 解釋 自我解釋 遷移 檢索 習得有用知識 科學概念學習 自律 寫作 疊代 社會科學問題解決 歷史思考 記憶 注意與表現限制 言談 認知發展


 

 

吳雅蓉*、林美純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95級(主修財經)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講師(主修教學科技)

 

  • 自律的商學教育意涵

    產業得以運作,全靠內部自律與外部法律的規範。學習自主的規範同理也來自學習者內在動機趨動與外在動機的激發。

    遊戲,是一種極度自動自發的行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強迫他人參與遊戲。一個失控的遊戲就會宣告停止,遊戲的持續全然憑藉共同持有的遊戲規範。

    延伸: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self+regulation+figure&hl=zh-TW

     

  • 自律相關詞彙

     

    當尼莫進入到水族箱時,他改名叫鯊魚餌,

    同理,自律,也以不同名詞出現在不同學習領域

    ─海底總動員.林美純註

    1985年間,美國學術期刊曾登刊將自律(self-regulation)視為會計教育的基礎建設,可見自律的重要。self-regulation,國內譯法包括:自我調整、自我調控、自我調節、自我規律、自律等語詞。而英文用詞也常常以self-monitoring、goal setting、ctivation of goals、self-evaluation、self-efficacy、、meta-skills、boundary conditions來概括自律的意涵。而當一個人無法自律時,更加彰顯出自我監控是自律的基礎。事實上,很少研究對自律做定義,也很少研究提出具有效驗證自律的量測。

     

    • 自律即道德發展

      自律,從道德發展觀點,視之為「對自己行為作獨立控制,以符合他們所理解的社會預期,把對有關成人讚許的行為訊息作處理、貯存及反應,逐漸由外控轉向內控。」(Kopp, 出處待查)。而Piaget將道德發展分為無律、他律、與自律。

       

    • 自律即社會心理與社會認知

      許多人會對下面要談的現象做出苦笑無助的反應:

      一個台灣人到了美國當起留學生,會預先瞭解當地風土民情,並嚴守一切規定;但當他/她返回國門,在台灣闖紅燈、搶路權,卻毫無自知之明。

      自律,似乎不是一個人內在既存的道德標準,而是人、行為、環境,三者互動的結果,所產生的一個自我調整的動態歷程,並受社會獎懲制度影響。因此,自律是一種認知發展的社會建構歷程。

       

    • 自律即個體後設認知

     

    來源:http://dwb.unl.edu/Chau/SR/Self_Reg.html

     

     

    • 自律即個人成就、團隊調整、與組織氛維

     

  • 自律相關研究
    • 個人自律
      • Bandura [1977, 1982, 1986]社會學習理論

         

      • Zimmerman
        • Zimmerman, B. J. (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329-339

          Zimmerman, B. J. (1994). Dimensions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21). Hillsdale, NJ: Erlbaum.

          Zimmerman, B. J.,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 3-17.

          Zimmerman, B. J. (1996).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Amer Psychological Assn. see http://www.booksmatter.com/b1557983925.htm

           

        • 見 http://www.athleticinsight.com/Vol4Iss1/SelfRegulation.htm 

         

      • 自我決定:是自律與他律下,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影響的一種自我決定歷程

        來源: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http://psych.rochester.edu/SDT/measures/documents/2000RyanDeciSDT.pdf 

         

    • 團隊自律(待941課程建構)
      •  

 

  • 自律培養的教學設計模式

    自我調整機制的教育啟示,我們應專注在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社群意識、學習環境等構面,對自我調整機制運作的影響上。

     

     

  • 自我調整學習

    本節為期中考指定閱讀教材

    編輯>>吳雅蓉(商教系財經主修)

這是一份來自網路分享的「自我調整」教學設計重要參考文章,而如何導讀,方法有三:

 

1.知識重現:以不同的矩陣、前導組織、概念構圖,重組資訊,再現知識。

 

2.知識建構:自律的產業意涵與教育意涵是動態而持續變化的,試著轉譯成自己的學科領域可應用的觀念,或產業立法與要求業者自律等資訊,都可軟化自己對自律概念建構的高牆。如果能閱讀英文網路資源新的模式或新的案例,加深加廣自律概念的內涵,應該是可以親近知識且容易做到的。因此,除了概念命名是障礙之外,英文能力也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障礙。

 

3.知識評價:在上述的知識建構基礎上,建構與重現均需時間的限制下,評價一份短文的作法也被接受。

──林美純註


 

Schunk Zimmerman指出社會認知研究與理論者認為,人類的能力有很大的部分,都是經由社會導向的行為而獲得的。而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學習的過程中,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的過程(引自林紀慧,民91)。自我調節亦稱為自我調整(程炳林,民84;許慧如,民88),鈕文英(民90)認為自我調節又稱作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

 

一、自我調節學習理論

http://www.pu.edu.tw/~pu0450/board/930322_c06.doc

    ZimmermanKitsantas1999)指出自我調節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後設認知、動機與行為三方面主動地統合、參與或涉入自我的學習歷程之中,進而能使學習效果提昇的學習歷程。程炳林(民84)指出自我調整學習包含了情意反映、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和學習表現五個成份,而這些成份具有因果關係。洪福源(民89)定義為個人為了達成某種任務,而設定目標、採用已存在的滿意策略、監控目標達成進步狀況、調節自己的想法、情感、行為的循環過程。鈕文英(民90)解釋為,自我調節學習策略是結合認知與行為改變的成份,它是透過教導個體自我調節的方法以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

總結以上的定義,自我調節學習理論是學習者有目的的調節認知與情感等,並使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促使行為上的改變。對於本研究而言,研究者必須使學童認知上改變,顧及他們的想法與情感,教導他們一些自我調節學習的策略,而達到行為改變的目標。

 

 

二、自我調節學習的教學模式

以下介紹五種自我調節學習的教學模式。

(一)歷程導向教學(process-oriented instruction

Vermunt在1989年提出自我調整的教學應該由外在調整逐漸內化為學習者的內在自我調整。(引自程炳林,民84)他認為自我調整學習包含:

1 認知處理活動:學習者能主動積極控制產生心理方面或作品方面的學習結果。

2、情意處理活動:包括歸因、動機、專注、自我判斷、評價、發動努力、情緒醞釀與期望。

3、後設認知調整活動:包括引導、計畫、監控、測試、診斷、修正、評鑑與反省。

 

(二)互動教學模式(interactive model

Cicchetti在1990年針對國中至大學學生提出互動教學模式,主要適用於教導被動的學習者為何、何時、如何使用閱讀與學習策略。(引自許慧如,民88)他採取四個教學程序:

1、直接解釋:即直接教學,目的在提供學習者條件知識。在直接解釋中,教師必須明確告知學生三個問題:第一、將要學習的策略是什麼?第二、為什麼要學?第三、何時可以運用這些策略?

2、認知示範:教師可以以有聲思考的方式,示範各種策略的運用。

3、交互教學:教師提供學生練習的條件,在交互練習過程中,學生、教師之間可輪流當演示者,而未擔任演示者必須提供回饋。

4、統整與回饋:教師統整整個單元所教導的策略,並針對學生不熟悉的部分再進行認知示範。

(三)認知活動五大迴圈模式

Butler綜合許多研究,於1998年提出自我調節學習的認知活動五大迴圈:

1、以存在的知識、信念來解釋任務或任務的要求。

2、設定任務目標。

3、監控目標進步情形。

4、對進步情形產生內在回饋。

5、調整學習方法。(引自洪福源,民89

(四)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回饋圈

 郭靜姿對於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提出一套「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回饋圈」(許慧如,民88),如圖1。由圖1可知,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回饋圈為根據問題設定目標,執行並進行自我監控,再依據自我監控的結果進行自我評鑑,若自我評鑑為成功即達成目標;反之若自我評鑑為失敗就需要自我修正,再回到起始點而設定目標。如此反覆進行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回饋圈(引自許慧如,民88p62

(五)人際溝通技巧訓練之教學模式

     許慧如(民88)為國小資優生設計了一套人際溝通技巧訓練課程,教學的進行方式(如圖2)是教師講解與示範讓學童熟悉人際溝通的技巧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再由小組演練熟習,小組發表,並與教師和同儕交換意見且獲得回饋。

人際溝通技巧訓練之教學模式(引自許慧如,民88p69

研究者整理上述五種教學模式,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兩點:1、這五種教學方法都是處理認知、情意等活動,並使用自我調節的策略,促使行為上的改變,這符合前述的自我調節學習定義;2、這五種教學模式不只是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直接教學、認知示範和交互教學等方法同時採用。這與程炳林(民84)與許慧如(民88)兩人對自我調節教學模式的看法一致,而且他們認為統合多種教學策略來教導多種技巧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

五種自我調節教學模式之比較

教學模式 

研究者

(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教學模式內容

歷程導向教學

Vermunt

1989

 

 

認知處理活動、

情意處理活動、

後設認知調整活動

互動教學模式

Cicchetti

1990

國中至

大學生

教導學習者自我調節的閱讀理解。

直接解釋、認知示範、交互教學、統整與回饋

認知活動五大迴圈模式

Butler

1998

 

綜合許多研究而提出的教學模式。

解釋、設定目標、監控、回饋、調整學習方法

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回饋圈

郭靜姿

2000

數學學障生

形成一套自我調節訓練方案,提升數學學障生的解題能力。

設定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鑑、自我修正

人際溝通技巧訓練之教學模式

許慧如

2000

國小三至

六年級資優生

形成一套運用自我調節學習模式,教導人際溝通技巧的訓練課程。

教師講解、教師示範、小組演練、小組發表、師生回饋

不過,這五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對象與本研究對象-國小低年級學生不吻合,所以研究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參考這五種教學模式的內容,擷取認知處理活動、設定目標和自我評鑑等來設計一套教學模式(見圖3)。研究者在教學中需要處理學生的認知、情意等問題,教導示範自我調節學習的策略,並能夠熟習運用,直到解決問題為止。

 

三、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從前述中已知道一些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鈕文英(民90)整理Whitman HughesKorinekGorman等人的資料,將自我管理的內容依前事和後果兩方面來看有幾種策略,如表2

1、自訂契約:自訂契約旨在確立目標,是自我改變的先決條件。對於低年級學童而言,定契約是一種承諾方式,付之文字,可達到指引或是提醒的效果。甚至在學習上可以給予副學習-瞭解遵守承諾、契約的重要性。

2   自我管理程序的內容(引自鈕文英,民90p314

    

    

l          自訂契約(self-contracting

l          自我規劃(self-scheduling

l          自我教導(self-instruction

l          自我決定(self- determination

-自我決定表現的內容

-自我決定表現標準

-自我選擇後果

l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自我觀察
-自我紀錄

l          自我評量(self-evaluation

l          自我執行(self-administration
-自我增強
-自我懲罰

 

2、自我規劃:自我規劃是指自己建立每日生活作息的流程。針對上課鐘響迅速解決自我需要再進教室一事,低年級學童有能力可以自己規劃。

3、自我教導:這是由D. Meichenbaum所提出,他認為內言是行為改變的基礎,所以自我教導的重點在改變內在語言,使自我面臨某種問題情境時,立即能用發自於內在的話語,指導自我解決問題。自我教導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訓練,對於一些低年級學童而言,短時間似乎較難達成。

4、自我決定:自我決定包括三方面:自我決定表現內容、自我決定表現的標準、自我選擇行為正向或負向後果的內容和數量。當教學者分析利害得失之後,低年級學童都能做出自我決定。

5、自我監控:自我監控係指觀察及紀錄自己的行為,通常可採觀察自己行為問題的發生次數、持續時間,發生強度等方式。對於低年級學童而言,監控或記錄自己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

6、自我評量:自我評量係指根據自我監控及自我教導所得的個人資料,與自我決定的標準相比較,及結果作為提供自我獎懲或修改目標之參考。低年級學童在上課鐘響迅速解決自我需要再進教室一事上,自我評量是可行的策略。

7、自我執行:自我執行指在行為產生後,根據自我評量的結果和自我選擇的行為後果,對自己進行自我增強或自我處罰。低年級學童尚處於他律期,外在增強或處罰對他們而言比較容易理解,所以自我增強或處罰較難徹底落實。

   研究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將上述幾種策略對低年級學童執行的可能性做初步的判斷。所以,研究者將採用自訂契約、自我規劃、自我決定、自我監控、與自我評量等策略為教學內容。

 

 

 

  • 自律相關的概念及定義

來源:Pamela A. Smith. (2001).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ing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Vol. 16, No. 4.November 2001.

 

  • 自律學習模式

來源:Pamela A. Smith. (2001).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ing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Vol. 16, No. 4.November 2001.

 

  • 研究案例
教育類 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1.rar(253.37 KB)
高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1.rar(270.30 KB)

潘盈君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92/碩士/92CCU00102024
有無犯罪國中生自我調控能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

朱淑棉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91/碩士/91NHLTC576008
氣喘學童學校適應自我調整歷程之研究

林文正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90/碩士/90NPTTC328005
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

 陳玟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89/碩士/89NTCTC576007
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調整歷程之個案研究 內

國外近三年或代表作

  1. Gender,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Behavi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Jenny Kurman. Sex Roles. New York: May 2004. Vol. 50, Iss. 9/10; p. 725
    Find a copy Abstract
  2. The miniaturization of expre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Manfred Holodynski.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Jan 2004. Vol. 40, Iss. 1; p. 16
    Find a copy Abstract
  3. Aptitude,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s Predictors of Achievement among Developmental College Students Marilyn Ray, Linda Garavalia, Tamera Murdock. Research &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Canandaigua: Fall 2003. Vol. 20, Iss. 1; p. 5 (17 pages)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Citation
  4. Recognizing and supporting self-regulation
    Carol Seefeldt.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New York: Sep 2003. Vol. 18, Iss. 1; p. 19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Abstract
  5. College adults are not good at self-regulatio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regulation, note taking, and test taking
    Stephen T Peverly, Karen E Brobst, Mark Graham, Ray Shaw.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Jun 2003. Vol. 95, Iss. 2; p. 335
    Find a copy Abstract
  6. Implicit theories of abiilty and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Yngvar Ommunds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orchester-on-Thames: Mar 2003. Vol. 23, Iss. 2; p. 141
    Find a copy Abstract
  7. Towards self-regulation in web-based learning
    Hannele Niemi, Anne Nevgi, Paivi Virtan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bingdon: Mar 2003. Vol. 28, Iss. 1; p. 49

    Find a copy Abstract
  8. Two tools to facilitate pre-service teachers' self-regulation during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my L Baylor, Anastasia Kitsantas, Haihong Hu. TechTrends. Washington: Mar/Apr 2003. Vol. 47, Iss. 2; p. 45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Citation
  9. Self-regulation support offered by developmental educators
    Dawn B Young, Kathryn
    Ley.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Boone: Winter 2003. Vol. 27, Iss. 2; p. 2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Citation
  10. Desires Versus the Reality of Self-Regulation
    Herbert Jack Rotfeld.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Madison: Winter 2003. Vol. 37, Iss. 2; p. 424
    Full text Page Image - PDF Abstract
  11. Professional self-regulation--another Enron casualty?
    Jan Jones-Schenk, Patricia S Yoder-Wise.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Thorofare: May/Jun 2002. Vol. 33, Iss. 3; p. 100 (2 pages)
    Full text Page Image - PDF Citation
  1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regulation of withholding negative emotions questionnaire
    Youngmee Kim, Edward L Deci, Miron Zuckerman.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Durham: Apr 2002. Vol. 62, Iss. 2; p. 316 (21 pages)
    Find a copy Abstract
  13.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ix medical students i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Toward a situated model of self-regulation
    Dorothy H Evensen, Jerry Glenn, Jill D Salisbury-Glenn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ec 2001. Vol. 93, Iss. 4; p. 659
    Find a copy Abstract
  14. To achieve or not to achieve: 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on adolescents' academic decision making
    David C Miller, James P Byrn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ec 2001. Vol. 93, Iss. 4; p. 677
    Find a copy Abstract
  15. Self-regulation: The second core strength
    Bruce D Perry.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New York: Nov/Dec 2001. Vol. 16, Iss. 3; p. 20 (2 pages)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Abstract
  16. Raising a nonviolent child: Developing self-regulation
    Bruce D Perry.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New York: Nov/Dec 2001. Vol. 9, Iss. 3; p. 25 (3 pages)
    Text+Graphics Page Image - PDF Abstract
     
體育類 蘇秦玉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91/碩士/91NCPE5567030
學生自我監控與教師監控對桌球發球表現自我調整的影響 

林琮智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87/碩士/87NCPES567019
過去表現、目標取向、自我效能、目標設定對國小學童足球挑球表現...

財經類 賴逸卿
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83/碩士/83SCU00194016
期貨交易所組織型態之研究

Private-Law Instruments for Reduction of Risk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Results and Limits of Self-Regulation
Maria Chiara Malaguti. Open Economies Review. Dordrecht: Aug 2000. Vol. 11, Iss. 1; p. 247
 

 

會計類I n This Case, Self-Regulation Was Not on Trial
Business Week. New York: November 20, 2000. p. 18

The Big Five's Chance at Self-Regulation
Business Week. New York: November 27, 2000. p. 232
 

Self-Regulation: Backbone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Zick, John W.. 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ep 1985. Vol. 87, Iss. 7; p. 13 (5 pages)

企管類 許慧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88/碩士/88NTNU0284017
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 內容

吳文雄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88/博士/88NSYSU396001
在電腦技能訓練中學習者自律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許秀錦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85/碩士/85NCTU0457015
就醫者的自我調節能力對就醫行為影響之研究

洪建平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84/碩士/84NCTU0457031
消費者的自我調節能力對消費行為之影響

DMA finalizes self-regulation principles for online marketing
Anonymous. Direct Marketing. Garden City: Feb 1997. Vol. 59, Iss. 10; p. 7 (1 page)

     Full text Full text Page Image - PDF Page Image - PDF Abstract Abstract

 

Analyzing and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Advertising Self-Regulation
Labarbera, Priscilla 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Provo: 1980. Vol. 9, Iss. 4; p. 27

Page Image - PDF Page Image - PDFAbstract Abstract

Buse offers opportunity to shape self-regulation
Lindsay Boswell. Third Sector. London: Feb 4, 2004. p. 22 (1 page)

 

 

其他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and transcription skills in writing and writing development

 

 


 

2004年9月──2005年9月彰化師大 網路教學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林美純編寫

copyright bulin@cc.ncue.edu.tw

Last update 2005/01/05